【连载】论语品慧-2.07第三种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养:从前人都读去声,yàng,提供衣食住行。

子游曾问夫子怎么做才是孝,夫子回答说:现在的人一提到孝,就说子女能给父母提供衣食住用就是孝。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至于:就算是。能有养:比前文“能养”多了一个“有”字,意思就出现了不同。别:区别,分别。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话历来解释很多,主要是三种意思,其中何晏的《论语注疏》中就有两种解释,一是犬能看门防御,马能替人代劳,都能侍奉人,(但不会尊重你,只是出自己的一分力,以报答被饲养之恩);二是人也饲养犬马(但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么子女养父母与养犬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到了宋儒,张居正那里,只取第二种意思,钱穆选了两种,把《孟子》中‘食而不爱,豕畜之。爱而不敬,兽畜之’解释一番后,认为第二种说法是对的,然而孟子的说法也缺乏明白的主语宾语,所以就有第三种解释;三是犬马也能养育后代(但是后代犬马不会尊敬前代犬马)。

以上三种解释,一是把子女比做犬马,养的子女长大了,不敬父母,和父母养了犬马没什么区别。

二是把父母比做犬马,当父母老了以后,子女只管衣食,甚至“嗟来喂食”,好比是喂养动物一般。

三是把子女和父母全都比做犬马,其实就是走向“进化论”的反面,犬马其实是没有什么感情的,动物只知吃喝,而不知人类文明的情感。

从儒家的思想来看,把父母比做犬马,是极为不敬的,故而这里取第一种解释:

就连狗、马也能被养大,如果子女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吗?

分析来分析去,只是字义上的区别,不管是把谁比做犬马,其孝的本质都是子女应该对父母心怀敬意。作为父母,其实要教育子女,让他们尊敬父母,这样还会给下一代子女做好榜样,言传身教,下一代子女也会尊敬他们的父母,否则真是养儿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了

古代汉语为什么这么多解释?我一直思考,就是因为“言简而意不赅”,古文中不是缺少主语就是缺少宾语,甚至很多缺少谓语,定语、补语状语在古文中更是残缺不全。现在我们解释这些古代的文字,需要发挥的是文字本身的意思和自己的想象,把缺少的部分补足。有人总说汉语是最美的,其实语言文字的最基本用途是交流,如果文字美而无实际的思想感情,那么这样的文字就是空洞无意义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