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天:第15章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第16章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
在第15章,对“琳达问题”的组内研究(逻辑与典型性相互竞争,典型性赢了)与组间研究(通过相似度和概率得出的平均排序结果是相同的),作者与阿莫斯发现了系统2的一个缺点:没有把握逻辑规则中的关联性。由此引入了”合取谬误“的概念:人们总会认为两个事件的联合出现比其出现其中一件事的可能性要大,即使对谬误有真切的了解仍难以避免这种错误。作者对典型性加以解释,指出典型性是一连串可能同时发生且联系紧密的基本评估,最有典型性的结果与特性描述结合在一起就会发生貌似合理的信息,也是将具体描述用作预测的工具,用貌似合理的信息替代概率来影响我们的判断的最好解释,所以人们对更详细更丰富的描述作出概率的判断更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奚恺元对餐具打价实验的综合评估(组内实验)和单个评估(组间实验)与琳达问题的研究相似经(概率就象是经济价值的一种总体 变量),得出了单个评估产生”少即是多“(以平均价值为引导法则)的结论,系统1取价值的平均价值而不是累加值,合取谬误是对概率的误解,是直觉与逻辑间的矛盾,典型性会阻碍明显的逻辑原则的运用,在琳达问题与餐具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直觉在不同的组间与组内实验中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而系统2的懒惰使貌似合理的信息得到认可,在经济学家李斯特复制奚恺元的实验中也说明了变量的总体性对概率判断的影响要小于对金钱的影响,因人们对于所熟知的典型频率会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一个组被别一个组包含的概念,据此可以设计消除合取谬误的试验。
第16章,从贝叶斯定律的标准问题入手,对统计学基础比率(是指某一事件所属类别的事实总量,与单一事件无关,易被忽视)与因果关系基础比率(被视为个别事件的信息,易与其他具体事件的信息结合起来考虑问题)进行了说明,同时,也解释了思维定式的概念:人们会将自己对某个团体的看法延伸到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身上。通过出租车问题的研究,我们应该将基础比率视为与整体相关的统计学事实而不是个人的相关的假设性事实,并提出打破思维定式需要付出努力,但对社会规范是有利的。心理学家阿杰恩提出了因果关系基础比率这一术语,研究发现,系统1处理事件的各因素都是有因果关系的,但在处理统计推理方面却很薄弱。尼斯贝特与博吉达在帮助实验中,试图希望受试者能将基础比率当作是有因果关系的,但事实上得出的结论却是受试者更愿意从特殊现象中归纳出普遍性,说明了:“用因果关系进行解释的统计学结果影响更大,但具有说服力的因果关系统计数据也不会改变我们在个人经历中形成的长期坚守或是根深蒂固的信念”,我们容易赋予于个人于典型特征和情境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影响个人的思考结果。从多个实验中作者也说明了在现在社会中,我们似乎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的乐于助人(别人的存在消弱了责任感),教授心理学似乎也变得需要更多令人惊讶的案例。
读完这两章,对合取谬误,统计学基础比率与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从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不得不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类似实验的事件从来不是特殊存在的,我们并没有时时刻刻的去思考这些现象或是事件的机理,我们又是如何看待事件发生后为何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想法?到底又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我们都只是按部就班的生活着,认为那些事件就是合理的存在着,我们有那样的想法也是极其合理的,我们与大师级人物的差距也是极其明显的:就是我们习以为常,不会去思考!本书读到现在,不得不说,我太自以为是了。自然与社会,我们知之甚少,用心,专注,观察,灵活,如此,每日进步一点点即可!
20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