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53,12-14-1,告子章句下14-1》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
今天是丁酉年癸丑月甲寅日,腊月初五,2018年1月22日星期一。
陈子名臻,是孟子弟子。就,是就职。
陈子问孟子,我看现在的读书人,急于做官就业,只要能实现功名富贵,怎么都行,不惜苟且,这种情况固然不好,但是,如果一味的清高傲世,缺乏入世的激情,以隐世为高也是不对的。如何避免走这两个极端路线呢?我想借鉴一下历史上的前辈们是怎么处理的,您能给我讲讲古之君子是怎么做的吗?
陈子问的是"古之君子",就是将视野拉伸到时间长河中。
这是好方法,不是泥古。
只有刻舟求剑,照搬套路的思想侏儒才叫泥古,搜尽奇峰打草稿属于归纳法,是创造性思维。
孟子说,对于去就的原则问题,既要做到不期必,又不去刻意地抗拒它,怎么才能做到这两者的平衡呢?运用独立思想、修养和阅历,综合判断,适宜决择。
读书的初级目标就是成为一个独立作出判断,拒绝人云亦云的人。
孟子说,如果"一定要"则必然苟且,也就是说,如果定下的目标是死板的,极端的,僵死的,这人就轴了。正确方法是结合两个维度权衡拿捏,一个是看道理如何,一个是看际遇如何。这就会看到不同类型的情况出现。
首先,如果可以做就做,如果一味的拒绝,那就是逃避现实了,具体说来,可以做的情况有三种;其次,如果应该辞,那就干脆辞了,如果一味的拖延不决,那就是枉己循人了,具体说来,应该辞的情况也有三种。
或因所处之地不同,或因所遇之人不同,彼此匹配的变数就会产生,所以,在去就问题上不可一律而齐。但原则是一定的,即,做官不为贪图权位,辞官不为沽名钓誉,目的都归结到行道的初衷,这是历史上的前辈们为我们树立的典范,从中可以看出,为何他们能够做到随时而中,不失其正的。
下节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