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8日,一个最最顶尖的科学家死在了自家的沙发上,掉落在地上的眼镜被踩得粉碎。如今绝少有人记得他的名字,还记得这个曾经炽烈燃烧过的爱国者。

他叫姚桐斌,打小便是一段不可思议的传奇故事。兄弟姐妹八个,除了备份上拿了个第二,从此便都是第一。

小学、初中均以第一名毕业,高中毕业全省状元,同时被七所大学录取,大学以全校第一名毕业。比成绩更传奇的是他的求学经历,因为家穷,父亲觉得读书无用,曾扬言想再上学,就打断他的腿,曾几度辍学,摆过地摊,打过零工,但攒够钱,便一个人偷偷跑到上海求学。
17岁,国难当头,又逃过日军封锁,跋涉千里到江西求学。第一次逃,为的是学业,第二次陶泽,为的是报国。不可思议,29岁,这个曾经的穷孩子已然是英国伯明翰最最优秀的博士毕业生。

在这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姚桐斌以及和他一样抛弃锦衣玉食大好前程毅然回国的同学们,坐在山坡上啃着干面包,满面春风,一瞬间你便能感染到那份恰似同学少年的力量。

此刻山下的那片荒芜,在他们眼中也不知你变成了何等宏伟的模样,我们要亲手建设自己的祖国。从他最原始可爱的模样,作为国际顶尖的材料学专家,却从未研究过火箭,姚桐斌只有12个学生和一台显微镜,一切从零开始。撤走的苏联人曾嘲笑他胡子白了都造不出火箭新型材料,但他不光打了他们的脸,还研制出更先进的工艺,更优秀的合金材料和难熔金属。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和卫星的升空背后有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惊人成就背后,各种心酸你获取知晓却总难想象,就像课本铁骨铮铮的那句话所言,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每天早上,妻子会像宝贝一样轻点煮好的黄豆,然后规定,丈夫吃40颗,孩子每一人25颗。姚桐斌总会推脱消化不好,然后又把黄豆剥出,即刻留给心爱的妻子。

他读得懂妻子画中藏着的埋怨,这个理工钢铁直男有他相濡以沫的独特温柔,此时他也不解释,只会轻轻地对他讲一句,你知道吗?我一坐上回家的班车,就开始想念。

但1968年6月8日他46岁的那个下午,这个本来要继续燃烧几十年关于坚持、奋斗、浪漫与爱情的故事,却骤然来到了结局。

记得鲁迅先生曾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帝王将相,也掩不住他们的光耀。以上独占一向者便能名垂青史,但当我翻开姚桐斌先生一生短短46个春秋,这其中的每一项每一个字,仿佛都在勾勒刻画着不朽而传奇!致敬两弹元勋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