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以含蓄为礼,请求多委婉,不善直接。这便要考验对方“接领子”的能力,经常造成误解,降低沟通效率。
比如,妻子希望丈夫分摊家务:
妻子说:家里好像有点脏啊……
丈夫想:脏就擦一下,为什么要和我说?
- 理解A:难道要我擦?
- 理解B:是想请阿姨的意思吗?
- 理解C:怪我妈没来帮忙?
- 理解D:住的久了总会脏,想重新装修?
- 理解E:网上新套路?是要我发红包吗?
如果能“有话直说”,情况则大不同:
我现在经常加班,到家再做那么多家务,感觉好累啊。以后你负责扫地拖地可以吗?
直说比暗示更容易沟通。暗示要先考验对方的理解力,再考验对方的意愿。对方基于错误理解表达的肯定意愿,也是沟通失败。而直说只取决于意愿,少了不必要的麻烦。
直接表达的方法很简单,就一个公式:
这个公式是我学习《沟通课》后,受到启发而总结的,现在分享给大家。如果有兴趣的听原版,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在第2课中有详述。
一、直接表达公式:信息 + 请求
含蓄的表达只有信息,没有请求,对方搞不懂你的意思,就像上述家务的例子。
如果只有请求,没有信息,则很突兀,引发猜忌。比如:
问:周末唱K你来吗?
答:有谁去啊?为什么唱K啊
问:你别管谁,我就问你来不来,给不给面子?
加上信息则会好很多:
信息:还记得我的同事小张吗?上次吃饭见过一次的。他对你挺有好感,想再见见。他和他的几个朋友约了周末唱K。
请求:你愿意来吗?大家接触接触交个朋友。
没有信息的请求看起来很可疑,令人不安。人可能出于自我保护而拒绝。如果加上信息,则只取决于意愿,提高了沟通效果。这就是“有话直说”的力量。
二、信息
信息包含两部分:事实和感受。
可以二选其一,也可以全部使用。比如:
事实 + 请求:你离门比较近,麻烦去关一下吧!谢谢。
感受 + 请求:我想你了,我们下班见一面吧!
事实 + 感受 + 请求:情人节你没有送我礼物,我好失落好难过呀!我们虽然结婚了,但我还是想过情人节。这次就算了,以后每个节日还是照常过好吗?
1、事实
在描述事实时,要使用陈述句客观描述事实,别用疑问句,更不要主观判断。
陈述句:我想你了!
疑问句:你有想我吗?为什么都是我给你发消息?
主观判断:都周五了,你都没约我周末见面。一个星期没见了,你也不主动,外面有人了吧?有人能填补你的寂寞了是吗?想分手就直接,别玩冷暴力!
2、感受
描述感受尽量用“我”字开头,如果用“你”,则很容易变成批评。
感受:昨天你没说晚安就睡了,我一直傻等到凌晨2点,我有点生气,以后可以打了招呼再睡吗?
批评:昨天你没说晚安就睡了,你知道我等到凌晨2点吗?你这样不对!以后可以打了招呼再睡吗?
3、请求
请求分为两个境界,一般境界用“你”字开头,高级境界用“我们”开头。比如:
家务不应该一个人做,你去拖一下地吧!
家务不应该一个人做,我们分下任务吧!
我想你了,你来找我吗?
我想你了,我们见个面吧?约在我楼下的星巴克。
四、总结
总结上述,直接表达公式为:信息(事实 / 感受) + 请求
- 事实:客观陈述
- 感受:尽量我字开头
- 请求:尽量我们开头
“有话直说”并不能保证请求能得到肯定回答。但它能帮我们减少猜忌,让双方共识顺利共鸣,不被多余的事干扰。也许我们不能得到更多,但至少该有的,不能失去。
以上是我学习《沟通课》第2课受到启发和思考,在这节课程中还分享了:
- 直接表达的三大雷区
- 直接表达的核心是什么?
- 直接表达要掌握的界限感
- 直接表达的五个层次
在公众号@逗总手记中回复「沟通课」,可以和我一起学习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