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这个东西,首先你要抱有尊重和认同的态度。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不要在自己并不认识和尚未弄懂之前就妄下评论。
2.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论语》中就说,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与孔子“修己以安百姓”思想相呼应的,还有《大学》首章的“三纲领八条目”。所谓“三纲领”,就是《大学》首句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之道不止于“修身”,而“止于至善”,这个“至善”是什么?就是通过修身立德而达到“安百姓”的治理目标,即达到使所有人都平安快乐的政治目标。“修己以安百姓”是政治的终极目标,是儒家的最高理想,这一点,连尧舜那样的古代圣王都担心做不到。孔子的言下之意,是要求为政者以尧舜为榜样,时时警策自己去做“安百姓”的工作,必使所有人都平安快乐而后心安,倘有一事未定,一人未安,则以此为病也。这种以“安百姓”为最高政治理想的精神,正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
历代儒家都继承了孔子“修己以安百姓”命题所体现的道德人文精神。如孟子劝说梁惠王施仁政、行王道的一番大道理,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治国方略,董仲舒所谓“任德不任刑”的王道理论,都继承了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道德人文精神。程颐曰:“君子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唯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而四灵毕至矣。”王阳明在解说大学“三纲领”与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联系时说:“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又说:“‘明德亲民’一也。古之人明明德以亲其民,亲民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明明德’,体也;‘亲民’,用也;而‘止至善’其要矣。”这个体、用、要的解说,是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精辟论断。
“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在当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其一,为政者的自身修养最为重要,必须严于律己,自我修炼,做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其二,对于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而言,修身立德首先是立“廉洁自律”的官德。做官应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廉洁自律上作表率,才不至于掉入贪欲陷阱,一失足成千古恨;其三,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安百姓”的政治目标,想人民所想,为人民兴利除害,使人人安居乐业,快乐幸福。这就是今天学习“修己以安百姓”之言的意义所在。
3. “知行合一”,不可以按照现代语境,简单地解释为知道道理就要去实践,这不是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意思。阳明学中重要的概念有几个,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这些在他与弟子的谈话和书信中都有详细著述,比如《答顾东桥书》《徐爱录》等节中。在阳明学中,“知”为良知,可以解释知行合一为“致良知”,阳明学就是致良知的学问,在阳明学中,知和行从来就是一回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能行,就是不知,良知是人人具足的,只是后天为私欲隔蔽了,所以知行才不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