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书屋把7.13老干备课重新回顾了一遍,并做了笔记
马老师利用“想象”这样一个语文要素,也可以说是阅读策略,先明白本质,再去理解结构与含义。同时也要树立解析文本的主人公、作者、读者意识。也让让我理解了什么叫不同学段螺旋上升的能力培养体系,备课一定是开始于双线并行,归于总结学习策略,强化语文要素。马老师的发言似乎让我看到了深度备课的曙光,厉害
肖老师从叙事的内在逻辑入手,给我们剖析了起因,经过,结果的多面性。起因不再是简单几句话的存在,最高阶段是矛盾与冲突的叠加;经过写仔细,各方的态度;结果一定要出人意料。这才是好的故事,肖老师给我的写作、备课有了新的启迪
原校长从整个小学语文的角度去理解写人记事在每个学段阅读及习作的要求,亮点写人并不是一定要写高于别人,而是异于他人给我们亮了一个“人物特点速查表”的法宝,这个大的支架辅助于阅读和写作。
贺校长让我们明白什么叫阅读策略实实在在落地,让学生从自发阅读者变为自觉阅读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输出,把我们更好带入其中。一切的自发行动是机遇也是挑战!
干老师更是高屋建瓴的从理解入手,理解的层阶就是不断增长图式和概念的过程,突然就跟之前学的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打通。
真诚的给我们分享自己的“专家武器”,每一个武器都需要多年的功底才可以拿得起。
从大概念的主客体去深入分析叙事文、人文、写景、写物的重点
大概念可以从人文主题、文本逻辑、读者逻辑入手去抓重点,抓即浪漫又可精确的任务去设计,告诉我们教学慢慢来,只有把教读的“1”理清楚,才有“3”,才有最后的举三返一,归于大概念
听着这些,现在回顾梳理下,就像吃了一顿饕餮盛宴,但是着急的狼吞虎咽,接下来就是慢慢再精细梳理,一针一线缝进自己的图式之中
梳理学习心得润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