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洛阳,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九朝古都,想起牡丹花、武则天,甚至是闻名天下的洛阳铲。对于曾游学洛水河畔的我,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母校——洛外。
本世纪初的洛阳,城区建设尚未有大的动作,一条中州路像一根被折弯的羊肉串签子一样穿过狭长的老城区。沿中州东路、中州路、中州西路一路向西,穿过林荫葱葱、尚显繁华的老城区,经过王城公园后,左手边依次排列着重庆路、上海路、青岛路等一众以城市命名的支干道,再往西,则会看到一拖、洛轴等厂区,以及路两边苏联老大哥援建的影子——苏式风格的工人宿舍。到这时,败落之像已十分明显,但仍能感受到或者是想像到集体工厂曾经的繁华与熙攘。学校的位置还要往西,印象中要经过一条铁轨和一个岔路口,岔路口一条是中州西路继续向西,另一条直通学校大门。也许是这样,也许不是,记不得了,毕竟已离开十年……
记得很清楚的是,学校位于丁字路的上方,是洛阳城区最西部的一个院落,红色的院墙,绿色的哨兵,白色的挂牌。校门朝东,多少年来不知入彀多少西来学子、又送走多少“红牌”“横杠”。进入校门,有一道必不可少的手续——核验证件。学校哨兵神圣不可侵犯,以不留情面著称,教员、家属大都尝到过他们的厉害,遑论在读学员、社会闲杂人员。
若能愉快地进入校门,首先看到的是笔直道路中间立起的校训,奉献、严谨……。道路北侧,是家属区以及东招,这里有我们周末无数次的公差劳动和几乎别无可选的聚餐。道路南侧是门诊部。对于门诊部大家都有一种复杂的感情,说起这里的医生技术之差、药品之低劣,往往会扯出无数的段子,也是学弟学长、学妹学姐尚未熟悉时万分保险拉近关系的话题,但这里又是大家彪演技、撒娇耍萌的演艺场。有时你会看到进去时还脚瘸腿拐的学员,在拿到建议休息的诊断条后,会很欢快的快步离开,不知其中原委的人真是会感叹医生医术的高超呢。
再往西走,会看到教学区和家属区对立的大门。教学区的大门就是赫赫有名的“三座门”。穿过“三座门”,正对着的是机关楼,绕过机关楼,是操场。操场之大,也就是军营所能比拟,一圈下来足足有1200米。操场整体成“日”字形,周围均有高大粗壮的梧桐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夏日若非是在跑五公里,走在其间很是惬意。“日”字中间一横是条宽阔的道路,连通机关楼和军人体能训练中心。“日”字上下两横是边道,两侧各是一排排的两层楼学生宿舍。我们在读时,里面住的是地方生,所谓的七系。入学前两年,这里有很多军装裁剪得体、松领扣扎围脖的帅哥美女,他们大多来自富裕家庭,每年交着不低的学费。后两年,裁剪得体的军装不再属于他们,而是属于同样住在这片宿舍的前哨文艺兵。而大多数的我们,仍然保持着卡其布宽肥的本色。
军人体能训练中心东西两侧各是一座食堂。食堂伙食到底如何,如今已记不太清,依稀记得当时抱怨居多,但现在回想起来的却是再也吃不到的美食,米线、回锅肉、干煸豆角、自制酸奶等等。在食堂有很多回忆,比如中午提前过去吃饭、然后再擦干净嘴回教学楼集合,周末晚上叫上三五好友吃小炒,天气炎热时总有同学叫你帮忙打饭,以及非典期间进食堂前每人一杯中药。
再住南走,是106楼,我们的宿舍楼。无数次的回忆过这座楼、楼前的那棵树,但记忆从未沿梯而上进入我们那一层的二楼宿舍。有些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模糊,直到忘却。有些记忆则会像铁钉一样钉在记忆的木头上,铁钉会起锈,但不会消失。当你擦洗打磨记忆的木头,木头也许会变得光滑顺溜,但铁钉在的地方还是那么真实。这座楼,就是我记忆中的一根铁钉,只是此时还不是回忆触摸它的时候。
随着记忆穿过的这条路线就是15年前我进入校园的路线,只是当时还没有建起军人体能训练中心,军人服务社还在老地方;只是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母校会消失,而我会时常想起自己第一次进入校园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