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了再教
八下课外古诗诵读其一就是
庭中有奇树
两汉:佚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是新选的一首,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庭院中的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里没有悲哀、悲伤一类的字眼,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此是无声胜有声!意味隽永:贤妻已死多年,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她,人已死,物犹存,枇杷树是妻子对十拿九稳爱的延续,“亭亭如盖”的绿,誻妻子一片忠贞的爱,这种爱与作者的久远缅怀与眷恋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镜头。
道尽物是人非,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前两句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再写下几句:
春日深闺中
庭中有奇树
当年佳期度
良人攀折枝
美人花间舞
此情成追忆
如今绿叶扶疏
繁花正满树
当时人已远
迢迢万里路
执花在双手
无语竟凝伫
盈盈花满袖
折枝本遗人
奈何离别久
攀花有何用
春尽红颜老
将随秋草萎
嘉禾何足贵
一曲相思苦
还想提一提著名的闺怨诗: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