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中风?
有一种疾病,发作起来十分恐怖:口歪眼斜、四肢僵硬、说话不利,恶心呕吐……送医不及时的话,还可能导致瘫痪、死亡等严重后果。
历史上著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还有二战时期的三巨头: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也都是因它去世。
这便是令人闻风丧胆的“中风“。
中风,学名叫“脑卒中”,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引发脑梗死或脑出血,从而导致的一种临床急症,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简单点说,中风分两种,一种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引起的,俗称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另一种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引起的,又叫脑出血(出血性脑卒中)。其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 69.6%-70.8%。
脑梗常由于动脉硬化,血管内形成斑块,最终导致血管狭窄,或者斑块脱落引起血管堵塞,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栓,一般无头痛症状。
脑出血常见于高血压病人,血压急剧升高,导致血管破裂。除了偏瘫、言语障碍,常伴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两种类型的脑卒中,起病都突然、迅速,送医不及时的话,都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曾发布《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份居民的死亡原因,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是“中风”。
脑中风成了国人第一死因!
2
中风是什么引起的?
1、高血压
高血压是引发中风最常见的因素,若血压长期超出正常范围,血液对血管的冲击力增大,血管内壁出现“小伤口”,血液中的脂质和血小板等物质就会聚集过来形成斑块,血管变的狭窄。
长此以往,血管就会发生堵塞形成血栓,从而引发中风。
2、高血脂
血脂高就会出现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流通不畅,从而在血管壁上沉淀,逐渐形成斑块,导致血管逐渐堵塞,严重会完全中断血液的流通。在脑血管中发生血流中断,中风就发生了。
3.糖尿病
血糖升高,加速动脉硬化。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常显高黏状态,而且常同时合并有高血压,这些因素均有利于血栓的形成,促使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4、房颤
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跳时快时慢,毫无规律。
房颤发生时,心房有效的收缩功能消失,这导致心房内的血液淤积并可能产生血栓。
血栓脱落后,会随着血液流动,停在哪里,就可能会造成相应部位血管的堵塞,从而引发中风。
与普通人相比,房颤患者的中风发生率要增加近5倍。
而房颤相关中风的凶险则因其“四高一低”的特点: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治愈率低。
3
如何识别中风?
中风有一个“黄金时间”,发病三个小时以内是最佳的抢救时间,一旦过了,极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所以,如何识别中风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最常用的中风判断方法,是国际通用的“FAST”预警:
F(Face),微笑时面部不对称,或一侧不能微笑;
A(Arm),指两只手臂中会有一只手臂没力气往下垂;
S(Speech),是指病人说话含糊不清或者口齿不清;
T(Time),代表患者家属应立即拨打120,尽快救治。
判断中风,我国还有一个“120法则”:
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查看2只手臂是否单侧无力;
“聆”(0)听患者讲话是否口齿清晰。
如果一旦看到身边人出现上述症状,千万不可轻视,极有可能是发生脑卒中,要用科学的手段第一时间进行抢救。
1、将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不要随意搬动病人,搬动得不合适会加重出血性卒中病人的病情。
2、立即拨打“120”,尽快就诊。
3、就近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避免长途运送,以免耽误治疗时间或加重病情。
4、切忌自行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免病情加重。
记得拨打120抢救电话,不要自行开车送医!
有些时候,中风前大脑会给我们发出预警,出现中风症状后又自行消失,就是大脑让我们就医的警告!这是“小中风”,但也往往被人忽视。
但要强调的是,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小中风”最终会发展成中风,所以,一旦出现小中风,请务必重视,及时去医院检查。
4
如何预防中风?
有一个很不幸的事实,中风,这种曾经被认为的“老年病”现在正呈现十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1998年,约有13%的脑中风患者在45岁以下,而20多年来这个比例增长到了约19%。
由于中风的高致死率和致残率,所以一旦发生中风,轻则瘫痪残疾,重则丧失生命,即使有幸没有残疾,可能终生都要进行康复治疗。对患者本人和整个家庭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
所以,每个人都要了解,生活中该如何预防中风?
1)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饮食上告别多盐多糖多酱油;
2) 保持健康的饮食,多吃谷类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鱼肉;
3) 戒掉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一定要戒烟!烟能加速血管破洞,让脂肪有处可钻。尽量不要喝酒,虽然很多人说少量酌酒尤其是红酒可以软化血管,但这个观点目前并没有科学依据作为支撑;
4) 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
5) 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6) 控制体重,人一肥胖,“三高”自然找上门来;
7) 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简单来说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常体检。
参考文献:
[1].Smajlovic, D. (2015). Strokes in young adults: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Vascular Health And Risk Management, 157.
[2].Putaala, J. (2016). Ischemic stroke in the young:Current perspectives on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cardiovascular prognosis. EuropeanStroke Journal, 1(1), 28-40.
[3].《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