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邛崃“邛”字的形成和来源比“蜀”字还早
文/狼烟诗影
“邛”字的形成和来历比“蜀”还早。历史古籍记载就有“邛蜀”和“巴蜀”的称谓。所“邛”和“蜀”,邛在前,蜀在后。今天我们翻开历史看“邛”字,现代文学的指向都是秦惠文王取巴蜀,司马错伐蜀,张若筑城,建“临邛县”。到西汉,任然沿用“临邛”或“临邛郡”。直到南北朝,梁武帝之子箫纪在大同二年入蜀,任益州刺史,开始治理四川,临邛大兴镇也在那个时候被箫纪更改名为“大同镇”,今天邛崃的大同古镇,在南北朝之前,为大兴镇,箫纪是(大同二年)入川,(大同三年)到访临邛大兴今孔家山村,见对面九鼎山中,白云如蟠龙蜉蜒,随建“白云院”,唐,更名为“白云寺”,清重建时,更改名“竹瓦庵”。箫纪同一时期在当时大兴重建“玉龙桥”。后将大兴镇更改名“大同”,按(大同三年)帝号。今有古碑记可查。故,今《直隶康熙邛州志》《直隶嘉庆邛州志》《邛崃民国志》都记载大同镇有大兴庵、大中庵、大同庵等寺庙。梁武帝死后,梁武帝的儿子箫纪在蜀中称帝,将“临邛”更改名为“邛州”。古临邛从秦惠文王取巴蜀开始,邛崃由最初的临邛到邛州,又到邛崃的多次更名。但邛崃这个名字都从未离开“邛”字。因为邛崃古有:“邛人、邛竹、邛酒、邛崃山,”今天藏族人请客吃饭的时候,在给客人倒酒的时候,都会喊“邛、邛”,意思是告诉客人,这是美酒。在藏民族,“邛”是“美酒”的意思,也原于藏族人是在一万年前邛崃古濮人分化成一百多个部落的时候,有几支古濮人部落迁徙去青藏高原内部,形成藏族。历史上称邛崃古濮人分化成一百多个部落叫“百濮”。也就是那个时候,古濮人已经发明了 酿酒, 古濮人分化的百濮在迁徙去青藏高原时,把邛崃发明 酿 造美酒的技术带到了西藏,也近一步证明藏族的形成就如《中国文献通考》记载的那样,是一支百濮迁徙到青藏高原内部形成藏族的。
今天,大多数邛崃人都认为,秦惠文王取巴蜀改名的“临邛”,或是紧挨“邛人民族”的原因?叫临邛。又有人认为,更改为“临邛”是因为张骞奉命寻河源,路过甘泉寺,得邛竹,植于邛崃山而得名。还有人认为,因有邛崃紧挨邛崃山脉,故改名“临邛”?甚至还有人认为,“邛”字在古代同“盐”字相近,可能“邛”字本身是“盐”字的化身,因为“邛”这个生僻字的出现说不通啊?林林总总的猜测,都没有把“邛”字搞清楚,原因是没有人愿意深挖“邛”字的来历,“邛”,这个字就停留在秦惠文王取巴蜀,张若筑城,改名“临邛”那个时期。
那么,在秦惠文王取巴蜀之前,邛崃是什么样的一个名字?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人认为,邛崃,属古蜀国,是蛮夷之地,管他三七二十三呢。于是我就想秦之前,古蜀国中的邛崃,到底是什么名字?临邛在秦之前,又叫什么名字?于是翻看了大量的文献古籍,终于找到了一些关于邛崃的记载。在古籍记载中,“邛”字最早出现在《三皇五帝》时期。比如,《中国文献通考》记载,黄帝娶元妃西陵氏之女嫘祖,生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颛顼,颛顼降弱水。炎帝之女“讳邛”嫁给黄帝做第三妃。“邛”字在《中国文献通考》中第一次出现。第二次出现在《山海经·海内经》中有,黄帝生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颛顼,颛顼生老童,老童生及黎,令其“犁邛地下”。“邛”字第二次出现也在《三皇五帝》时期。接下来就是《例仙传》里面讲到,从黄帝起,到禹夏时期,有个叫“疏”的人,行气煮石,谓之石钟乳。来往于是太室山,周封史也。这个神仙在历史上称“邛疏”。这是第三次出现。当然现在人误把“周封史”作“周封吏”,以为是周朝的“官吏”?一字之差,行千里不还。今人在翻译这句话时误把“史”认成“吏”,所以成了周朝的“官吏”。实际上是周武王封的神仙。也就是说西周历史上周武王策封邛地的“疏”为神仙。《例仙传》里面还有“橘仙”,也叫“邛仙”,里面就说在巴邛,有一户人家,种有一棵橘树。秋,树上橘大,邛人开橘,见里面有二老人对坐,在谈天说地。又打开另外两个橘,也同样有一对神仙在里面对坐,也在谈天说地。这巴邛橘仙也是和“邛疏”在同一个时代,出现在《例仙传》里。后来在《直隶康熙邛州志》中记载,邛有十二仙君,记载和传说都在邛崃。说明邛崃在古代是个出神仙的地方。实际上,出神仙的地方就是说那里的人寿命很长,年龄高达一百多岁,甚至到几百岁的也很多,邛崃,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长寿之乡。
初唐四杰中,作为神童的王勃因为写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益州夫子庙碑》《唐摭言》《王子安集》等名篇,而王勃又是怎样到四川邛崃客居的呢?原来,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送唐高宗李治看,李治一怒之下便把王勃逐出王府。这时的王勃,怕唐高宗李治再次加害他,于是就逃出长安。去哪里呢?朋友建议去蜀中临邛,因为当时的邛崃不在唐的管辖范围内,为南召国或僚人所占,属儌外之邦。只有那里不在大唐管辖下的地方才安全,于是,王勃来到邛崃,居住下来。王勃在邛崃生活三年多,游遍邛崃、以及四川的山山水水,和名胜古迹,在认识了邛崃的同时,也得知古蜀真实的历史。故,王勃在去成都参观成都夫子庙的时候,看见颂扬孔子的石碑,于是就破口大骂孔子起来,这是历史上记载最详细,王勃骂孔子的一篇文章《益州夫子庙碑》。文开篇就这样写到:“述夫帝车南指,遁七曜於中阶;华盖西临,藏五?於太甲。虽复星辰荡越,三元之轨躅可寻;雷雨沸腾,六气之经纶有序。然则抚铜浑而观变化,则万象之动不足多也;握瑶镜而临事业,则万机之凑不足大也。故知功有所服,龟龙不能谢鳞介之尊;器有所归,江汉不能窃朝宗之柄。是以朱阳登而九有照,紫泉清而万物睹。粤若皇灵草昧,风骊受河洛之图;帝象权舆,?凤锡乾坤之瑞。高辛尧舜氏没,大夏殷周氏作,达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衣冠度律。随鼎器而重光;玉帛讴歌,反宗而大备。洎乎三川失御,九服蒙尘。俎豆丧而王泽竭,钟鼓衰而颂声寝。召陵高会,诸侯轻汉水之威;践土同盟,天子窘河阳之召。三微制度,乘战道而横流;千载英华,与王风而扫地。大业不可以终丧,彝伦不可以遂绝。由是山河联兆,素王开受命之符;天地氤氲,元圣举乘时之策。兴九围之废典,振六合之颓纲。有道存焉,斯文备矣。
夫子姓孔氏,讳邱,字仲尼,鲁国邹人也。帝天乙之灵苗,宋微子之洪绪。自元禽翦夏,俘宝玉於南巢;白马朝周,载旌旗於北面。五迁神器,琮璜高列帝之荣;三命雄图,钟鼎冠承家之礼。商邱诞睿,下属於防山;泗水载灵,遥驰於汶上。礼乐由其委输,人仪所以来苏,排祸乱而构乾元,扫荒屯而树真宰,圣人之大业也。
意思是说,成都夫子庙立碑纪念孔子,碑以圣人,孔子是圣人吗?孔子应该是一个罪人,就像一个鬼一样,帮着周幽王篡改历史。皇帝有权有势篡改历史就算了,因为皇帝大权在握,你孔子也帮忙篡改历史?周武王修改历史,颠倒乾坤,蜀中从此没有了高辛氏尧和舜。因为皇帝天子的权力,周武王用“风骊”这样的奔跑最快的神马,把河图洛书这样的历史也运到北边去了。大夏和商本在蜀中,周王朝却喊周的读书人写文章,硬把黄帝、以及尧、舜、和夏、商都写成不在蜀中。以周王朝的权利,让读书人作天下之象,周王朝说了算。周,以前玉帛讴歌,反宗而大备,把祖宗都弄反了。洎乎三川失御,九服蒙尘。蜀中三川没有皇帝,九本来九州在蜀,通过周王朝大量文章宣传,大家都看不清九州到底在哪里?有这样的道理吗?蜀中千载英华,与王风而扫地。大业不可以终丧,彝伦不可以遂绝。但,商邱(商邱:商丘)诞睿本来是东夷之地,硬把商都从蜀中移到河南商丘去了。本来黄帝生在下属於防山,却被周王朝移到泗水载灵,(泗水:古为:邛桑,后为:穷桑,今为:泗水)。禹本来生遥驰於汶上,却让天下写书硬说禹在穷桑治水?礼乐由其委输,人仪所以来苏,排祸乱而构乾元,扫荒屯而树真宰,这就是圣人之大业?孔夫子讳邱,字仲尼,鲁国邹人。你以帝天乙之灵苗,宋微子之洪绪。自元禽而翦夏,俘宝玉於南巢,你骑着的白马也向着周朝,周武王、周平王修改历史也就算了,你也帮作周王朝把蜀中史事迁于鲁国?就算你载旌旗於北面?你心中无愧疚吗?蜀中一个以玉琮、玉璜高列为荣的皇帝,怎么也到了北边呢?都是你孔子把他们写过去的。蜀人还是知道自古黄帝、颛顼、尧、舜和大夏以及商都都在蜀中吗?
王勃,在《益州夫子庙碑》一文中提到一句话“成都县学庙堂者,大唐龙朔三年乡人之所建也。尔其州分化鸟,境属蹲鸱,萦锦室於中区,托铜梁於古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蜀中的成都,是个县,成都县属于蹲鸱管辖地,“蹲鸱”又是什么呢?古籍记载,蹲鸱是古邛地的一种类似鸟又像鸡的一种动物,蹲鸱大而有翅膀,却不会飞,整天蹲着。是一种很懒惰的鸟,随便就可以逮住,可以当粮食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和《直隶康熙邛州志》中就记载:“卓王孙是冶铁世家。卓家以冶铁致富,秦始皇灭赵进行统一之际,强迫赵国富户迁移到川,邯郸城卓氏被迁临邛。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描述了蹲鸱的存在。所以,只有邛崃才有蹲鸱这种动物。那么,成都县在蹲鸱管辖境内?很可能邛崃在秦惠文王取巴蜀之前,邛崃是一个国家,叫“蹲鸱国”?不然,怎么王勃在《益州夫子庙碑》一文中会写到这样一个历史文句?在《益州夫子庙碑》一文中,大量支持说明古代黄帝到尧、舜、禹,以至夏、商的都城,都在蜀中。王勃也在他多篇文章中提到今重庆铜梁是一个很古的地方。《益州夫子庙碑》还有一句“仙凫旦举,影入铜章;乳翟朝飞,声含玉轸。临邛客位,自高文雅之庭;彭泽宾门,犹主壶觞之境。”就说明王勃客居邛崃的事实。也说明王勃客居邛崃,但是在有三泽之称的彭州还有好朋友,也时常居住在那里。还写有《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一文。也写有《绵州盘龙寺》。总之,王勃的一篇《益州夫子庙碑》就是在骂周王朝修改历史,把蜀中的历史人物移到北方和中原地方去。就连春秋时期的孔子,也参与了修改历史这一记录,把蜀中历史转移到山东的事实。王勃认为,孔子应该被骂。
后来,就到了秦惠文王取巴蜀,实际上,也没有弄清楚“邛”字是怎么来的?于是,在东晋常璩撰写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志中,在历史、地理、人物等方面的《华阳国志》地方志中里,常璩就参照了《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后贤志》共12卷,约11万字而写成的《华阳国志》。蜀地最早的地方志还不是《华阳国志》最早在古蜀国时期的《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蜀记》《巴汉记》《南中志》《蜀李书》《益部士女总赞》只是《华阳国志》参考录用的一部分。
其中,《大同志》曰:“邛,声也。邛,神兽也。”那么,邛字的形成,在《中国文献通考》中,所记载是在《三皇五帝》时期,炎帝之女“讳邛”,嫁给黄帝做第三妃,“邛”字出现的时间还是在《三皇五帝》时期。当然,《山海经》中的“犁邛地下”中的“邛”字的出现,也在《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时期提到炎帝的女儿,只能说明,“邛”是炎帝之女“讳邛”,是人的名字。“犁邛地下”只能说明,当时的“邛”字,是地名而已。那么,“邛”字是怎么来的呢?《大同志》曰:“邛,声也。邛,神兽也”,说明“邛”字最初是一种“兽”的叫声。这种兽在《大同志》中叫“神兽”,其它就没有记载了。后来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把答案找到了。在《子虚赋》中有这样几句话:“阳子骖乘, 纤阿为御, 案节未舒, 即陵狡兽。 蹴蛩蛩, 辚距虚, 轶野马, 轊陶駼, 乘遗风, 射游骐。 ”其中,“ 蹴蛩蛩”是指一种叫“邛邛”的神马,奔跑得特别快。(蛩蛩:即:邛邛。)翻译出来就是“蛩蛩”叫“邛邛”,是一种色青而灰似马,一种上古时期的神兽。原来,“邛邛”,是一种已经灭绝的马,是一种色灰而青的马。上古时期,四川邛崃古濮人应该养有这种马,因它的“邛、邛”的叫,便取名叫“邛邛”。这样才知道,原来“邛”是以为一种叫“邛邛“的马,马叫的声音。这种马在叫的时候,通常会发出两声“邛、邛”。所以古濮人叫它“邛邛”。有了这种马,邛崃这个地名也随“邛邛”这种马的出现,而叫“邛人”、“邛地”。炎帝之女取名为“邛”,是因为“邛邛”是一种神兽。“邛”的前面有“讳”字,在古代“讳”是“尊”的意思。也可以把炎帝的女理解成“尊邛”。实际上,炎帝之女单名一个字叫“邛”。因为炎帝之女“邛”,发明了把“生食”经过烧烤成“熟食”的过程。人们从此过上了吃熟食的生活。脱离了几百万年来人类从吃生食到吃熟食的过程。被部落的族人尊称为“讳邛”~“尊邛”的意思。而“犁邛地下”就指在邛这个地方种地的意思。而《山海经》中说的“及黎”是指黄帝的四世孙“老童”命令他这个叫“及黎”的儿子,在邛这个地方种地为生的意思。也就是现代人说“黎民百姓”,意思是说,老童的儿子叫“黎”,就做种地的老百姓吧,也叫黎民百姓。这也是“黎民百姓”这个词语的来历。
这下弄清楚了,“邛”来源于一种叫“邛邛”的神兽,是一种“色青而灰的马”马叫的声音。这样,“邛“字出现就远远早于三皇五帝时期了“邛”字的出现了。演变成了“邛地”也是早于三皇五帝时期。到先秦时期,才有临邛、邛州。民国时期才有邛崃。而“蜀”字的出现就迟的多了,在三皇五帝时期,才有“黄帝生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蜀”字才出现。
作者/狼烟诗影,四川邛崃市人。曾用多个笔名著有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数百篇,古体诗,填词两千多首。笔名有:狼烟诗影,田子,哥哥在写诗,温柔一剑,老大,风中孤影,风中流浪……等。作者真实姓名暂时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