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开头提到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应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四处灭火;另一种是重新反思问题出现的原因,转危为机,总结经验,避免问题再次出现。两者从认知角度上看,代表了两种思维模式,即“下游思维”和“上游思维”,后者就是本书主要讨论的内容。
如果一直在下游解决问题,往往是亡羊补牢的被动反应,治标不治本,而上游思维则是“治未病”。大家可能听说过这个故事,话说有人问华佗: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明?华佗说:论医术,我在家排行老三,医术也是第三,我二哥医术第二,我大哥医术第一。那人纳闷儿:不对啊,天下医者,你最为有名,你二哥次之,你大哥却是藉藉无名,你怎么说的正好相反呢?华佗说:我治病,往往是在病人病入膏肓时才治的,大多都治好了,所以声明在外。我二哥治病,在病人生病后,能够预料到病症的发展,阻止了病情恶化,未等病情严重就把病治好了,所以也是小有名气。我大哥治病,往往是在病情未发作时,及时理疗,阻止了病症发生,让人以为是自己身体健康,没得病,所以也就名声不显。
说到这,大家应该对上游思维有所了解了,它的目的就是,在问题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分析问题的发展,制定有效措施,防止问题的真正发生。目的是明确的,理想是可期的,但实现起来确实非常困难的。书中列出了“上游思维”发展之路的三大障碍,分别是:无视问题、缺乏责任心、隧道视野。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障碍,无视问题。无视问题就是没有感觉这里有什么问题,看不到问题所在,这样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作者列举了1999年马库斯·艾略特加入新英格兰爱国者队的事迹,马库斯·艾略特是一位医生兼体育教练,他发现该球队的队员一直饱受肌腱拉伤的困扰,而人们却认为是这项运动的本质,只要这项运动存在,难免肌腱拉伤,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艾略特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理念,他研究了所有球员的训练方式,发现问题就出在这上面,随后改善了全新的训练方法,将受伤次数从原来的22次降低到3次。并将该方法推广到其他运动中,大幅度减少了受伤情况。无视问题这一障碍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如果艾略特也像其他球员一样认为肌腱拉伤理所应当的话,那么体育运动员将继续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而且将影响其余生。
第二个障碍,缺乏责任心。自己只负责分内的事,不归我管的就不管,这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如果没人愿意负责,那么问题将永远不会得以解决。英特飞地毯公司的创始人雷·安德森,早在1994年前就实现了企业家们都梦寐以求的理想,成就惊世。就在1994年,他通过某种机缘,发现了公司当前运作模式对环境的影响,这本来不属于公司范畴,在当时也不需要对什么负责。但是安德森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发现公司正在大量掠夺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已经看到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不要负责,安德森没有考虑太久,即使对公司利益影响不俗的情况下,也毅然扛起了责任。他提出了口号:减量化、再利用、重回收、再循环。并坚持且持续地贯彻了下去,不仅大大降低了污染,节省了资源,公司营业收入也越来越可观。拥有责任心就拥有了全世界,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负责,就是对他人负责,跟随对自己负责。
第三个障碍,隧道视野。发现了问题,也有责任心,但没有精力,忙于处理紧急的事情,而将不紧急且重要的事情排到后面去。就好比在隧道中行驶,只能看到几十米以内,对于远方视若无睹。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说明了其重要性,程序员里奇·马里萨老是忘记关走廊灯,惹得他太太不满,导致发生了其他小事也会大吵一架,于是他装了个定时开关,5分钟自动关灯,问题解决。作者的移动电脑电源线,买了两根,一根放办公桌上,另一根放包里外出用,解决了频繁插拔问题。这些小问题虽然不起眼,但都占用了许多精力,作者提倡,专门留出一部分时间去解决大小问题,敞开视野,走出隧道。
可以说,上游行动的目标就是,避免一个持续存在某种伤害、不公、疾病或苦难的世界。通往这一目标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我们已经看到了途中的重重阻碍:无视问题(“我不觉得这里有问题”)、缺乏责任心(“这个问题轮不到我来解决”),以及隧道视野效应(“我现在没法处理这个问题”)。下一篇我们学习上游领导者需要解决的7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