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的认知都从认识自己开始,只有对自己的各类行为有了清晰的认知,对自己的局限性有了明确的界限感,我们才能够敞开胸怀,去接纳更好的东西。
”
很少有人愿意打“自己的脸”,在做某件事或是对某个观点,我们有时候又比较固执,不相信自己走入误区。于是,我们在错误的认知体系的引导下,又加入了更多错误的东西,最终导致我们很难做出改进。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泰勒斯回复:“看清你自己。”
这世界上最难的问题大概就是“看清自己”,因为我们是人,是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有快乐、悲伤、痛苦、愤怒等等,人一旦产生了这些情绪,就会为了维持或摆脱某种情绪状态而说服大脑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
比如晚上明明十一二点了,这个时候你可能在刷短视频,看了看时间,你会不由自主的心里想再多刷一会,等会马上就睡,你为了维持了刷短视频带给你的愉悦,就会找理由维持这种情绪,哪怕你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
经常听别人说“小时候的东西”,许多人都会怀念小时候的东西,会向往小时候。虽然在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能力记得清几十年前的味道,但由于标杆的象征性意义,我们会将最好的味道安在它身上,因为那个味道在当时令人印象深刻。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记住的并不是事实上拿来对比的客观味道,而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比如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顶级的、惊艳的,再比如终于能吃到了等。
那些感觉是深刻且难忘的,至于咸甜的比例、具体的口感,我们可能就不那么确定了,因为人的记忆很难将过于细节的东西保存太久。
一个人想要记住更多的东西,肯定需要不断用模糊词去归类,用更少的词语锁住更多的内容,从而给记忆其他事物腾出更多的空间
。
每个人都有像上述这样或真或假的记忆,只是我们通常很少去怀疑它的真实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在《社会性动物》这本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中写下了如下的观点:也许你不会相信,但有一个事实是,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音带或者录像机一样记录客观事实,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
这个世上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苏格拉底甚至说过:“我唯一所知的是自己一无所知。”
这句颇具哲学味道的话,要理解也不难。首先,我们作为人这种生物,知识肯定是有边界的。
这个毋庸置疑,因为我们的精力和寿命都是有限的,而且极其有限,这就注定了我们每个人不管拥有多少知识,在人类的知识宝库内永远只能是沧海一粟。
其次,我们现有的知识会随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迭而不断翻新,上一秒我们所信仰的绝对真理到了下一秒可能就变得荒诞不经。
因此,我们不仅学不完知识,也并不拥有绝对正确的知识。
如此看来,假如随便抛出一个知识,“不懂”应该是常态,而“懂”才是非常态,但是显然,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这个意识
。
大部分人时时刻刻都在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当周围人都说你漂亮时,你就会渐渐认为原来自己这样就叫漂亮;当所有人都夸你睿智时,你就很容易产生对自己的智慧过度自信的倾向。
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应该随着生命的进程而不断动态修正的,但据我所知,很多人并没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于是,就只能常常依靠外界的评价和态度来给自己画像。
想想你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的评价,或者致力于满足他人的期待?
这种取悦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无非是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更满意而已。当你常常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受真实的自己时,就自然没有必要再活在他人的意念之中了
。
“懂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听起来很让人沮丧,想来也是,懂了这么多道理,结果没什么用,该懒还是懒,提升不了行动力,自然也就改变不了人生的现状。
我们常说格物致知很重要,不禁让人感叹,致知和明理究竟有何用处?
致知和明理自然是有用的,而且很有用,但判断有用和没用是有前提的,也就是你以为自己道理都懂,是不是真的懂?
如果明明不懂却以为懂了,最终却怪罪于道理没用,这就有点无理取闹了吧。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因此,对某件具体的事情是否表现为行为上的懒惰,取决于你对该事的认知,而当你正确认识到该事的性质、风险、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后能得到的结果以后,则取决于这个经综合考量后的分数在你心目中的优先级。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中给了四个建议:
- 学会分解任务
如果整个任务的完成期限较长、难度较大,那么分解就是一个必选项,否则就很容易失去玩下去的动力。分解任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能自动将阶段性的目标提取出来,而当人获得阶段性成绩时,自然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提供给自己一部分坚持下去的动力。
- 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
后果是客观存在的,但对它的判断却是主观的,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大脑对它进行适度加工。比如你没有完成任务的直接后果是影响你所在的小团队的业绩,你可以在大脑中加工成:影响团队业绩就会连累直接领导,他可能会在老板面前丑化我,下次升职加薪没我的份儿,成为公司边缘人,被裁员……再想下去,你就会有动力将任务完成。
- 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
将单一任务的专注时间延长,用白话说就是,“要玩使劲玩,做事就好好做事”。
这很难吗?是的,但一开始我们可以尽量将时间分配给玩乐,这就不会很难。
最重要的是将习惯养成,保持娱乐时间与专注任务时间的分离,培养起界限感,然后通过“得寸进尺”,慢慢将玩乐时间缩减。
- 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一项任务经分解之后,本身的成就感如果无法给予你继续下去的刺激,就需要强行加之以边际效应递减较慢的刺激,并将此刺激在其余奖励方式中剔除,使这个具有唯一性的外加刺激同任务绑定。
如此,当你想获得这个特定刺激时,就只有完成特定任务的每一个小阶段这一个选项,这就将完成一个大任务这件需要意志力的事彻底转变成了获得刺激奖赏这样愿意自发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