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头是一名退休正科级干部,每月有着快八千元的退休工资,在一个小县城里生活,应说他的退休生活是比较安逸舒适的那种。但他以往的同事或是朋友见到他,始终觉得他与舒适的劲儿对不起来,在他身上,那份过惯苦日子的节俭持家思想就从没改变过。
作为一位上海的知青,王老头和他同时代的初高中就读的同学一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边远的山区一呆就是几十年,那时条件艰苦,整天得下地干活,很多时候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还填不饱肚皮,但再艰苦,每个人都咬着牙坚持着,那是他那代人最不堪重负的艰辛岁月,也是整个国家百废待兴的日子。好在王老头是名高中生,不仅头脑活,还很明事理,艰苦的环境时,他不但不自暴自弃,甚至他将其作为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和磨砺,硬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完成了一名下乡青年到政府机关干部的跨越式转变。
但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艰苦的农村生活经历,他也将艰苦朴素的作风一并保持了下来,在他的身上,你看不到上什么较为奢侈的穿戴,几十元的鞋子,一百多元钱的衣服,自己穿上在身上特别舒服,在他的身上已感觉自己挺好,那怕他有个大几千的工资,但节省是否成了王老头身上的一种标签。他这么抠门吝啬,也不知当年怎么把当时小镇上的镇花追到手的,可能,是他长的俊美的外表让姑娘动了心,或许看上他是个文化人?
只是家里人最难与他沟通的就是,王老头很喜欢购买地摊小贩的商品,家里的锅、碗、瓢、盆,小到一个钉子,大到生活用品,他都与小商贩讲讲价钱,自己玩得不亦乐乎,似乎这既照顾了小贩的生意,同时也解决了自家的问题。那怎不去大商场里买,商场那么贵,同样是用,买它干什么?王老头若是一个人,自己是绝不逛商场的。有时,她女儿跟他较真,说大商场的商品也不贵,有时候打折下来,价格比外面买得还要便宜,更何况质量绝对比外面的好。但争执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他的习惯你是无法改变的。不过,他那份执着的质朴还是值得家里每一个后辈学习和借鉴的。
当然,他的这种勤俭质朴的生活模式,有类似经历的老伴是特别支持的,这样形成了习惯,家里人,特别是小孩子对他的行为没一点建议改变和反驳的权利。
“明天家附近的广场要开一场商品展览会,我明天出去玩下,看能买点什么不。” 王老头在吃饭的时候说起,商品展览会的事?老头的女婿吃惊道,“爸,你明天要去看展览吗?” 该女婿不用想就知道是外地小商家联营搞的那种促销模式,当时女婿语气里有些怪怪的,天!可别再买些我们上次全家人没吃动的香肠回来。他一边听岳父说,一边不时用隐晦的对话暗示着,但王老头好像没听进去,女婿只好心里悄悄地祝福,希望明天自己能达成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