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被普遍解读为优秀的品质,面对困难时,乐观之人总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鼓舞同伴继续前行,从而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就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这样描述到:
乐观心态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性情,偏向于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
乐观之人除了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外,也能给他人带去正向情绪和反馈,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些都是乐观心态带来的益处,但是万事皆有两面。盲目乐观却是一个需要我们警惕的大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错误观念
乐观的人一般不会太受他人评价和反馈的影响,坚持自我,秉持信念。但周遭的反馈也是在为我们指明方向,及时纠错,而忽视这些信息,很可能也丢失了改良和自我完善的机会。遇到问题,不做总结和调整,很可能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步入了死胡同。白白的浪费了择优的机会和时间。
二、放松警惕
盲目乐观,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不是寻找解决办法,而是自我安慰:不用太过担心,车到山前必有路、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子顶着呢……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麻痹的体现,不管你主观意愿如何,问题不会自动被解决。而长期处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就会丢失危机感、放松警惕,最后抵御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差。
三、误算风险
乐观之人通常会提高主观的判断,错误评估事物的复杂程度,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自然也就会错误评估风险。遇到突发状况时,缺乏应急预案,导致事情无法完全按计划顺利实施。
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对市场竞争盲目乐观,缺乏危机意识,将是何种结局。
太过乐观表面看是一个情感表达方式的问题,其本质则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 ,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错误估算基础数据
当一个老司机被问及对自己驾驶技术的评价时,80%以上的都会回答结果都是在平均水平以上。
可是这个平均水平在每个人的主观意识里是有所区别的,如果他最近看了几篇关于驾驶时的错误操作造成的事故报到时,就会低估平均水平值;反之,如果最近观看过车技大赛的视频,则就会高估平均水平。
另外容易把自身周边数据放大,高估了小范围数据的参考价值。
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身边某某、某某等人就远不如我的驾驶技术……
二、忽略外部因素
上映4天,票房不足5000万的电影《阿修罗》,昨日突然宣布撤档,这部耗资7.5元制作成本,历时6年打磨。如今却遭遇滑铁卢。
纠其原因,是主创方忽略了整个行业的外部变化,把放大自身条件的竞争力。而忽略了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变化,注定以惨淡收场。
完全以内部条件来揣测市场,盲目乐观,只会四处碰壁。
三、忽略运气成分
比如上面的自我评价的司机的例子,自我评价的一个基础参考值就是,安全驾驶的时长。但所有的事情的成因都有其运气成分的参与,把运气成分乐观的归类为主观能力,然后指导实践,明显是不理智的行为。
那既然乐观偏见有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在左右着结果,要如何进行平衡呢?《思考快与慢》中介绍了一个方法——“事前验尸”。
当一个重要决策还没有实施前,假设方案实施后,遭到惨败,提前做一下惨败的总结和寻找缘由。
这样做是为了以假设不良结果,然后进行反向推理,重新审视自我决策的合理性,减少盲目乐观造成的错误决策。
我们需要警惕盲目乐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及错误决策,但并非完全否定乐观主义的价值。鼓励大家做个乐天派,但要分事、分时进行观念转变,保持乐观、但不盲目乐观,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的乐观才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