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刻,合上书本,就忍不住想去尝试书中介绍的笔记读书法。没什么负担,不用什么长篇大论,一句话便可开始。摘抄自己喜欢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必深刻,真实地记录下来就好。当然,这只是开始,随着笔记的积累,这种方法操作起来也会越来越熟练,你也会收获得更多。
“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
多读、速读、列读、乱读、慢读……不论用什么方法读书,我们都要牢记这个关于读书的基本目标。
所谓扎实的收获,就是能解决当下的疑惑,或者有益于理解力的提升,或者更新自己的概念和方法论,或者启迪智慧等等。
否则,就算我们读的书再多,读得再快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基于以上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具体来看作者介绍的方法了。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第一步:写下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和作者名。
第二步:摘抄和评论(摘抄部分在内容前用圆圈表示,评论部分用星星表示)
关于摘抄内容选择,作者建议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读完一遍以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的另一个角也折起来。最后,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角的几页,如果三次阅读仍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这也是最终你要摘抄的内容。
有些人可能觉得麻烦,但是这实施起来却不难,而且能够找到真正打动你的心的语句。
第一遍通读的时候,不必拿笔,直接拿着书读就可以了,你觉得好的那一页折角。这样既不会将书画的乱七八糟,也不会打断你的阅读。
而之后的阅读,也只是读你觉得好的那一页,不用把书重读一遍,你就不会觉得厌烦了。
并且,很多时候一些语句对你来说也许并不重要,只是第一眼看上去“高大上”,或者是作者用粗线标注的地方,让你产生了它很重要的错觉。读三遍挑选出来的内容是经过你反复筛选的,也一定是你认为很重要的。
关于评论,一开始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写就可以,一句话也行。
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而不是模仿评论家的做法,学习、吸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语句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读书的主体是自己,不是书本,不是作家,不是评论家。
所以,一切都应该以我为主,记录下自己真实的想法,哪怕并不成熟,哪怕很细小,只要有所感悟、思考,这都是一种收获。这样的做法,没有任何负担,而且可以让你更好地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有可能有所提升。
并且,写下来的过程中,也会引发思考,越写越多,感悟和收获也越多。至于能否得心应手地做好读书笔记,进而熟练地参考记录过的笔记,都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后才能收到的效果。
“请找到那本能够成就自己的书。失落的时候,走投无路的时候,那本书都会成为自己的心灵支柱。”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想到知乎上的一个调查,“你会带哪十本书到荒岛上度过一生?”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一些能够与我们自己长期想处的书,比如旅行时想读的书、难过时想读的书,而寻找它们正是我们平时读书的目的。等精神上感到挫败后,再去寻找就来不及了。
而通过读书笔记,你就能察觉自己的一些想法、感受,并针对其中反馈的一些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在这过程中你也能找到专属你的书籍,让它们成为你精神上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