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非首发,首发公众号:有一缕光,ID:鱼,文责自负。
《聪明却混乱的孩子:利用“执行技能训练”提升孩子学习力和专注力》是一本为养育着“聪明却有点混乱的孩子”的父母们而写的书。
佩格•道森博士在书中提供了大量易操作、易形成习惯的方法,以帮助父母分辨孩子的优势和不足。从强化孩子执行力、管理孩子情绪等多个方面为父母们提供了一份育儿指导。
同时,对于脑力和心力都足够完善、聪明却有些混乱,且在关键的执行技能方面有所缺失的孩子们,书中依据科学研究证实的规律指导父母,以让他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形成特定的执行技能,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书中涉及到的孩子基础工作能力的培养,大多从做家务开始。这点我挺赞同的。作为家庭的一员,家务也是孩子对家庭的一种承担。多做家务,可以帮助孩子的手脑协调;可以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同时,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更有利于孩子工作能力逐渐形成。
书中又提到了不同年龄孩子能力有所不同。工作前应尽量让孩子事先了解任务内容和目标;对于超出他能力的部分要予以协助;大任务帮孩子进行任务细分,让孩子逐步完成……等。这部分理念我也十分认同,与我们平常带儿子进行家事的打理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意。
看到此,不由想起之前一次儿子整理书和书架的小插曲,正与这里提到的引导及帮助孩子提高工作能力的方法和步骤比较相符,我和爸爸在这件事情中也收获一些教训和经验。
这个小插曲发生在儿子十一岁时。
儿子的每一本书,都是他的心爱。无论那书中的内容于这时的他而言已经多么幼稚,还是书早已被他翻得烂了边角。一本不差的,全都要留在身边,以便他每过一段时间拿出来翻翻,看看。
新书不断增加,旧书都不挪窝。不可避免的,房间里的书架增加了一个又一个。
在他英文学习到了一定的阶段后,书架上便新增了一批英文原版书。
虽然在我们的努力劝说下,一批低龄时的旧书已经收拾起来放进了纸箱,但每个书架的顶层、书架旁边的地上,仍然还有杂乱的一堆又一堆……这些书,把整个房间搞得乱七又八糟。
于是,在整理书的前两天,我们给他新买了个大书架回家。并约定好第二天由他自己把书架组装起来,我们帮着他一起调整一下房间里的家什,以便安放新的书架,但需要由他自己把所有的书分类,并整理分放到几个书架中。
大约是对工作量的估计失误了,儿子吃完午饭,慢条斯理看了两个多小时的书后,才开始行动起来。
下午的工作包括有:搬动和调整几个书架和床的位置、安装新书架的门、把所有的书稍做分类,分别安置到几个书架上;中间穿插清理新旧书架的灰尘;在整理工作完成后,还需要擦干净桌椅、拖干净地板。
晚饭时间到了。我上楼去,想看看还有多少工作,以便确定我炒菜的时间。此时,床已经搬到位了,新书架的门也安装好了。但还有三个书架斜斜地床和墙壁之间,满地堆放的书啊……嗐,看得我满心郁闷。
书架太过高大,儿子毕竟还小,爸爸一直在旁边搭手。我上楼正好帮着干点体力活,和他俩一起把另几个书架调整到位,靠墙立好。
接下来就是按儿子的想法对所有书籍进行分类和堆放了。我和爸爸在旁边也偶尔给点小建议。
三个人一起动手,效率高了很多,儿子可能感觉轻松了,几个来回后,坐在地板上,边整理边翻看起来。我一头黑线的回头看看爸爸,爸爸轻轻摇了摇头。
过了好一阵子,我又摆好一排书,回头见儿子还坐在地上慢悠悠地翻看哈利波特,就有些忍不住了,提醒他时间已经很晚了,该吃晚饭了,我们都在等他。如此两三番,效果甚微。
反省了一下,发现自己插手过多,越界了,帮儿子做了他该做的事情。于是我放下了手里的一沓书,回到厨房继续做晚饭。离开前提醒儿子晚饭快好了,请他尽快。
爸爸帮忙做完体力活,见剩下的事都比较简单轻松,也停了手。在书桌前坐下,陪着儿子,等他继续收拾。
我下楼之后,大约又过了十来分钟,爷儿俩人一前一后的也下楼来。儿子表情稍显郁闷。我没说什么,只让他俩洗手吃饭。
趁儿子不注意,悄悄问了爸爸——书都放上书架了,但灰还没抹,地还没拖。“事情有点多,调整一下。晚饭后再继续。”爸爸说。我颇有同感,这次的事情其实挺多的,就算是一个有条理的成年人,也需要大半天的时间才能做好,何况儿子还只有十一岁。
边吃晚饭,我们边聊起天来。爸爸说起了他小学二年级那年端午节第一次参加班组卫生打扫的事——
一群小屁孩边打闹边打扫:这边刚抹了桌子,那边又扫起漫天的灰尘;擦窗户的和扫地的“互殴”,脏水泼了一地;扫地的和铲灰的拎着扫把和簸箕满操场追逐对打……场面混乱、事情越搞越多。一群娃儿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午饭后就开始的打扫的工作,直到下午四点多才勉勉强强完成。端午前几天好不容易央告着老爸答应带他去都江堰看龙舟的,因为这次糟糕的打扫,毫无意外完美地错过了。热闹的龙舟没能看成,还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我也聊起了小学时班级打扫卫生时,满教室灰尘弥漫的糗事。三个人边聊边哈哈大笑。
儿子说,之前上周末戏剧班时,放学后也和同学们一起打扫教室了。老师提前引导他们做了分工,大家配合得都非常好。一起搬桌椅、一起抹地、一起收拾,然后一起离开。在他们的合作里并没有出现我们聊到这些情形:不合作、事情没有先后安排、效率低下……
听儿子说到这些,我和爸爸笑着对视了一眼,他心里定然和我是一样欣慰。
晚餐时的闲聊,让儿子自己思考并梳理清楚了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做好的准备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相信对他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任务的完成会有帮助。
晚饭后,儿子稍作休息,拿上抹布、拎了拖把桶,高高兴兴地上楼去了。
小孩子做事目标不明确,做事过程中常常忘记目标,效率低。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就需要为孩子做一下“引路人”了。
事前,需要评估孩子是否具备独立完成这项工作的能力,和孩子一起讨论工作的目标。如有必要,对整个任务进行阶段划分,分解成多个小目标逐一完成。
事中,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进行协助或陪伴。
事后,引导孩子总结……
在带儿子整理书和书架这件事中,我们事先和他一起讨论了任务目标,明确了最后需要达到的结果。但因为儿子的工作能力一直不错,我们大意了,忽略了整件事情的繁复。如果在讨论后列一个书面的清单,会让他对任务更明确一些,也许便不会出现他对工作量估计失误的问题了。
执行的过程中,对于超出儿子能力的事情,比如安装书架门、搬动书架,我们进行了协助和部分建议,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但后来因为时间有些紧张了,我们插手了他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反而让孩子忘记了自己的责任,还好我们及时发现并停止了。
然后是任务的调整——之前的计划是在晚饭前完成全部工作。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了工作量超出预估的情况,及时调整为在事情告一段落后暂停,未完部分放在饭后或第二天再做。
晚饭时轻松的聊天——经过一下午的整理工作,孩子本来已经挺累了,工作也没能按计划完成,让他有些失落,便有了一些小情绪。聊天说说爸爸妈妈曾经遇到的类似的糗事,让气氛轻松一些。引导儿子梳理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避免之后再有同样的情况出现。
这些,便是这次带孩子一起进行工作一个小总结。
当然,之前及之后和儿子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并没有每个任务都严格的完成这些步骤。简单一些的事情,心里有根弦,能把握大概的方向就好。
另外还有一点,不同年龄,孩子所具备的任务执行能力不同;不同的孩子,完成不同类型任务的能力也有所不同。
平常多观察孩子,只要对孩子的不同事情的执行能力心里有数了,就能从家务开始帮助孩子培养基础工作能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