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主题:分析亲子冲突背后有什么心理学原理?如何进行亲子有效的沟通?采用什么方法和工具构建和睦的亲子关系?
第二个主题:以孩子不同年龄段为纬度,重点讨论了父亲和母亲在教养子女过程中,如何自然地显露出各自独特又相互区别的特点?
今天又给大家介绍一部剧,看下介绍就好,追剧实在辛苦[偷笑]
李娜,堂堂一化妆品公司老总,陪好了儿子,公司亮起了红灯,老公那边也出了状况。中年女性不容易。
精明强干如李总,无论是处理家事、公司事那都叫一个雷厉风行,思路清晰,精明大气,让人佩服不已。
可是只要涉及到儿子丁一一,李娜就一定是沉不住气,上了儿子的“圈套”,被儿子带着节奏走,和儿子进入了“权力之争”。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 德雷克斯曾经说过:想要征服争夺权力的孩子是个很大的错误,也会徒劳无功。权力之争持续下去,容易发展成习惯。这会让孩子借此发展更多牵制大人的技巧,同时也让孩子觉得,除非自己有更大的权力,否则自己毫无价值。
比如李娜越不让丁一一做什么,丁一一就想尽方法的一定要去做。
两人都想取得事情的控制权。
李娜在商场上杀伐决断,立场果决。
到最终却一次次被儿子气哭,被儿子弄得崩溃。公司快要破产,她都没掉过眼泪,可陪儿子几个月,被难为哭了不知道几回。
丁一一装得了抑郁症,丁一一负气离家出走,李娜自己也坦承,不知道拿儿子怎么办了,自己得了怕儿子病。
哪 怕反思过后,小心翼翼做好饭,陪着笑脸跟儿子说话,可只要两人一涉及到具体学习、交友的事情,不出五分钟,两人就掐上了。最后两人都觉得自己特别委曲,特别痛苦,对方特别看不得自己高兴。
不欢而散,进入到下一个吵架、置 气、冷战、反省的循环。
这种母子关系,确实是种折磨。
这种状态下,儿子要是能学习好,妈妈要是还能把公司管好,真的是出奇迹了。
《安家》里的男主徐文昌也是和父亲关系不好,才最终做了他父亲最瞧不起的房产中介,就是父母越不让做,他偏做!当然虽然一直善良,主要还是有童年妈妈给的温暖!
建立和睦的亲子关系,是每位父母的心愿。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会产生各种让父母不知所措的行为和情绪。大部分父母还不具备通过解读孩子的表现,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和真实需求的能力,由此引发了大大小小的亲子冲突。关于亲子冲突的底层源头,有三种解说,分别是本能说、权力争夺说和气质匹配说。
孩子跟父母的冲突主要来自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叫做主导本能,第二个叫做工作本能。什么叫主导本能?是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希望孩子在自己的主导下成长。然而自由选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想有他的话语权,孩子希望他来主导他的一生,可大人如果说:“我是你爸妈,所以我要管着你。”当父母用这样的态度来跟孩子沟通和控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双方在控制权上就产生了特别多的争执。双方的冲突就在所难免了,导致很多家长打断了孩子成长的节奏,使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严重起来孩子稍大一点就会出现极端叛逆的情况!这个叫主导本能的矛盾会导致很多家长不会让孩子去按照他的节奏去成长。
另外一个产生最重要的矛盾的分歧点就是工作本能。这是什么意思呢?成年人经受了这么多的打击之后,成年人从小到大长的这么不容易,家长将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强加给了孩子。
比如说:让孩子去洗碗,整理自己的玩具,这些工作都是孩子探索学习、完善自己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讲,能够帮父母做一些事情,他的主动性其实是很高的,他会在这个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比起负担,工作更是一种不断完善自己的途径,如果家长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更加尊重孩子的天性!
我们大人可以有意识的"懒一些"
经过,过年时的沟通,我们家奶奶对家务放手,现在我们家壮壮大部分自己切水果🥭,煎鸡蛋,会分成几份给我们,主要因为他有一个懒妈妈,其实七岁后的孩子手部肌肉己发展的很不错了!壮壮学习不太专注,可是动手能力不错!
我经常说,从小得学着做,爸爸妈妈不在你身边时,你不会饿着!
我们所有的大人会觉得让他休息是最好的。所以想把最好的给到孩子,会:来,奶奶帮你做。”“来,这个让爷爷帮你做。”“这个让阿姨帮你做。”我们有很多种方法让孩子过得舒服,因为我们老一辈的人根本不觉得工作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但是孩子的工作本能是什么呢?孩子是通过工作这件事情来认识世界的。
就比如说,他扣扣子这件事情,他自己背书包上学这件事,他自己在家里边要去做一些活,要去洗碗或者要去帮着妈妈布置餐台,等等。这些事情是孩子在探索和学习、完善自己的过程。
孩子在参与这个劳动的过程当中,他会觉得很愉快、很好玩,在学习、在探索。
而我们因为成人活得太累,因为成人整天把工作当作了养家糊口这么一件事,如果我们大家能够真的重新认识我们的工作,我们能够保持一个孩子的天性,认为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人格,不断修炼、不断精进的过程。
以上这一段来自稻盛和夫的巜干法》
我们普通的成人因为小时候受过的伤,因为我们长大以后所吃过的苦,我们变成了一个讨厌工作的人,所以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参与更多的劳动和工作,我们总是希望说:“你快点,我帮你做。”就使得孩子没法通过工作来认识这个世界。
所以了解到这两个冲突,了解到主导本能和工作本能的冲突之后,我们就知道我们该做些什么了。应该尊重孩子学习的规律,应该让他可以重复地做一些事情,让他可以参与到很多家庭的工作当中去,去探索这个世界,对他保持足够的尊重,把他当做大人一样地对待,跟他对话。这时候会发现孩子是完全可以成长得非常阳光、健康、开朗的。
接下来,看看亲子冲突的权力争夺说。
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亲子冲突从根本上说是父母与孩子的“权力之争”
之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要争夺权力,是因为亲子关系中有不平等存在。父母管教孩子,和孩子有权力争夺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因为孩子闯祸了、不听话了。站在父母的角度看权力争夺,会认为孩子就是存心捣蛋和对着干;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呢?寻求权力的孩子往往是觉得父母不爱他,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非常缺失的。他跟父母之间要么是斗争的关系、要么是讨好的关系,他才会不断地用权力斗争。
每一个孩子跟父母这一辈子都会有一次战争,在这个战争当中,如果孩子赢了,就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就是悲剧。我们是要赢得孩子,还是要赢了孩子?
我们很多家里边的父母所做的事是为了赢了孩子,甚至很多父母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坐在后边看,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按照他的要求和节奏把这事给做完了。
当我们发现我们总是期望在各个角度赢了孩子的时候,甚至到孩子长大以后要嫁给谁,也要说了算;要做什么工作,也要说了算;要不要出国,也要说了算,等等事,都是父母在跟孩子做斗争的时候,我们要赢,孩子就一定会输;我们习惯于做一个赢家,孩子就习惯做一个输家。
反过来,什么叫赢得孩子?就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跟他之间是爱的关系,然后有任何事都可以问自己的父母,都可以尊重自己父母的意见,这才叫赢得。
对于寻求权力的孩子开始跟我们进行权力争夺,这个时候最有效的第一招是退出,不跟孩子进行权力的争夺。因为权力的争夺就代表着权威感的丧失,代表着这个家里边没有人说了算,大家只能够争。所以退出,先冷静,等大家情绪平缓的时候再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解决问题。
要确定我们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规定孩子的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我们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话,要把这个东西告诉孩子。
避免亲子关系的权力争夺,父母一定要赢得与孩子合作的机会,并且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力。父母要用“坚定”的态度执行约定和规则,而不是用“强硬”的态度迫使孩子遵守规则。
父母不应该跟孩子是权力争夺的关系,父母应该是帮助孩子的角色!
所以孩子会崇拜父母,喜欢父母的时候,孩子才更愿意跟我们在一起,所以爱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回到最后还是那句话,叫无条件的爱,而要做到无条件的爱,我们不会轻易的被孩子小小的叛逆行为激怒!孩子大的叛逆都是从小的叛逆开始的,当小小的叛逆行为就开始激怒我们,我们开始大喊大叫,开始摔东西,开始关禁闭,开始骂他、打他的时候,他才会变得越来越叛逆!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因此当我们能够冷静,而不会轻易的发飙,能够和颜悦色的跟孩子谈话!
请记住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最后,我们从气质匹配说的角度分析亲子冲突。
我们每个人天生是不一样的,人是有不同的气质的,在小孩刚出生的时候,护士就发现有的小孩哭起来撕心裂肺,就是撕心裂肺,小脸涨得通红,这种人的气质就属于那种外向型的、喜欢表达的那种;然后有的小孩哭的就是小声,然后哭不出声来,声音非常小,这属于内向;然后有的小孩只要一抱她,她就高兴,有的小孩抱他,他都没反应。哪个正常?哪个不正常?气质的正常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
所以我们很多父母跟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其实是因为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之间的气质有着很大的差别。那么究竟什么是气质?我们老说“气质”这个词,一直没有搞明白,气质被医生分成了九个维度,在这九个方面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叫做活动量,就这个人他好动不好动,活动量。有的小孩就一直跑,活动量很强,有的小孩喜欢坐,这是活动量。
第二个是节律性,就这个人有没有节奏感,有没有节律性,喜不喜欢规律?
然后第三个叫做接近或者回避,遇到了好玩的东西,是不是扑过去看?还是遇到了好玩的东西,没见过就躲开,接近或者回避的特性。
第四个叫做适应性,能不能够很快地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
第五个敏感度,这孩子敏感不敏感?之所以孩子跟孩子不一样,这就是气质。
然后反应强度,就是对外在的打击或者外在的事物的反应的强度高还是低。
然后情绪本质,就他的情绪本质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是内向还是外向的?
还包括他的注意力分散度,就这个孩子容不容易被人吸引走?他是会集中精力地做事,还是会对各种各样的事好奇?这个没有好和坏,没有对和错。因为不要以为说只有专注的这个才一定会成功,有的人他好奇心很多,搞不好他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商人!
然后还有就是他坚持度,做事能不能够坚持?这九个维度决定着一个人和别人的差别。包括敏感度,活动量,反应强度,适应性、情绪本质、接近或者回避、坚持度,然后规律或者节奏,还有注意力分散度。
比如说大人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像我就是一个对于秩序感不太讲究的人,我们家里乱一点我能接受的人。但是我老公就是一个对秩序感要求比较高的人,他就希望一些东西都放整整齐齐的,我儿子和我一样,觉得乱点也行,这时候两个人之间就会产生不同,然后有的人对敏感度不高,比如说有的父母说“我就没凶他,我就跟他简单的说两句,没有发脾气,他怎么吓成那样?”孩子很害怕,为什么?孩子的敏感度比父母的高。
所以带上气质的眼镜以后有什么好处呢?不再会看到一个孩子的表现,就会把它上升到说他听话还是不听话?他乖还是不乖?他好带还是不好带?不是上升到这个层面,而是这是孩子的什么气质。这个孩子是因为是这种气质,所以他才会这样。
有一个最有意思的前提,就是要相信人和人的气质是有很大差别的。就算是夫妻俩生的不同的孩子,老大、老二、老三,三个人可能性格完全不一样。这个是很多家庭验证的,老二跟老大简直差别太大了,从生下来这个气质就不一样,所以当他们的气质不一样的时候,你就可以说服自己能够有一些耐心。
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下结论说他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他怎么这么让我操心,不是,只是她的气质跟我的气质不一样而已,对吗?那么因为气质会产生特别多的争执。
比如说妈妈很着急,说“快点走,别迟到。”孩子很磨叽,孩子喜欢磨磨蹭蹭慢慢走,这是两个人气质不一样会产生差距。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产生了由于气质所发生的权力斗争,这时候你发现这个家庭就糟糕了,每天任何一件小事都会引发权力斗争,就是这事到底是听我的还是听孩子的?孩子就会特别说这不公平,“你得听我的,你要尊重我。”然后这个妈妈说“什么尊重你?就听我的。”然后当权力斗争一旦出现的时候,叛逆就必然会发生。
那么怎么减少权力的争斗呢?这里边有一个原则,就是父母要成为定基调的人,但是在定了这个基调之后,你要让孩子知道它是有弹性空间的。弹性空间是可以遵从孩子的一些气质。这时候你发现孩子也会舒服,因为孩子要的其实并不多。
比如说:想让他去洗澡,他想再玩一会儿,给他两个选择:你要么现在去洗澡,要么你玩15分钟然后去洗澡,你觉得怎么样?他选一下,他说“我玩15分钟再去。”很好,这就叫弹性。
所以当给出一个弹性的时候,孩子跟我们不会有权力的争夺,而且永远都知道说是我们说了算。在了解了气质的眼镜之后,我们知道了我们跟孩子之间不是敌我矛盾,我们跟孩子之间不是要进行权力争夺的一个关系,而是要相互尊重对方的气质。
无论如何,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不可忽视孩子的主体作用,尊重孩子的参与权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