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加上几天持续不断的雨,室外阴冷潮湿,让人不想面对。
广州的春天,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天气,那彻骨、深入骨髓的冷。没有体会过的人是很难形容的。
有北方的朋友说,我们这样零下几度,都下雪了,广州最低也才四度,算什么冷。听这话就知道,这个朋友根本没有体验过南方的倒春寒。
以前,总听老一辈的人说:广州湿气很重,要经常喝祛湿的凉茶或是煲祛湿的汤。很多年,我都不理解这湿气到底是什么,从哪里就知道广州的湿气重,别的地方湿气就不重呢?
直到那年的暑假,我去了西北旅游。在西北旅游的时候,看天气预报,温度比广州还高,中午时分甚至高达四十度。但是我基本没有感觉到热,阳光是真的猛,呆久了有一种被烤焦的感觉,但这种感觉跟在广州好像又不一样,具体怎样,我好像又描绘不出来。
那里的人都戴着面巾,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两只眼睛,问及原因,说是紫外线太强了,需要保护皮肤。我好像也没感觉,只是入乡随俗的戴顶帽子只,遮挡住我认为并不热烈的太阳。
回广州下飞机的那一刻,我突然就能描绘那种感觉了,也理解了所谓的湿气到底是什么?我是傍晚的飞机,加上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回到广州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下飞机的时候,飞机预报广州的温度在三十度左右。
一下飞机,整个人好像被一张完全不透气的油纸包裹了起来,裹得紧紧的,非常闷热、不透气。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赶快到空调房里去,真是一分钟都不想呆在户外了。
下雨天,百无聊赖,家里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剩下我这个无业游民呆在家里,静听雨水打在雨棚上的声音:滴答、滴答、滴滴答。
在这冷冷的春天里,我泡了壶普洱茶,坐在我的书桌前,打开了书本,把手插到兜里,开始到书上寻找人生的乐趣。
慵懒的我,加入了无戒老师的写作营后,重新拾起来书本,爱上了阅读和写作。
做全职妈妈这几年,孩子上学之后,我除了煮饭、搞卫生,也折腾过不少乱七八糟的事情:曾经学过剪辑、配音,但是没有坚持下来;曾经学过钩织,这个倒是有点成绩,起码能给女儿钩织各种好看的发夹;曾在网上做兼职,也有过一些收入。
但不管是哪个,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一个无根的浮萍,在水面上飘飘荡荡,找不到真正的落脚点。
遇到无戒学堂后,虽然有时也还会迷茫、也还会困惑,但心好像找到了依靠,就像一艘船,在海上迷失了方向,经过无数的风吹雨打之后,终于找到了停泊的码头。那是一种安稳、放心、终于放下重负的感觉。
跟着无戒学堂学习两个多月以来,我找到了我想持之以恒去做、并为之付诸努力的东西,那就是阅读和写作。
这两多月的学习,我无法说我收获了多少,我只能说我改变了多少。我开始坚持每天阅读,很多看似晦涩难懂的书,我一改之前看到即放弃的态度,坚持看了下去,慢慢的,我发现,我的阅读好像更有深度了,在阅读中,跟作者的共鸣好像加深了。而开始的日更也坚持了下列,没有断过,那么再累、再困、再不想动笔,我都跟自己说:只要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就能完成。
另外我自己最欣喜的改变是,我开始重新拿去育儿的书,开始思考我跟孩子的关系,开始去衡量我平时的做法是否需要修正。这段时间,我放下了焦虑,我把书中说的: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要用滑坡理论预测孩子的未来等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我和女儿的亲子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面对孩子的问题,我现在基本可以平心静气的去理解、去协调、去商量。虽然有时也还会发脾气,但在发脾气的同时,我会把我的感受写下来,这样能很好的化解我的怒气。
在群里呆的时间越长,我就越能感到自己的不足,真的想成为一个作家,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但是我不急,正如无戒学堂的群规一样:戒骄戒躁成长、无嗔无念写作。
我相信只要我肯付出努力,我的未来还是可期的。
看书累了,我站起来,走到了窗前。
从书房玻璃窗望出去,能看到隔壁小区的篮球场,深绿色的地板,白色的线,两边蓝框下和中间各有一块红色区域,我不会打篮球,不知道红色区域代表的意义。
下午三点十分,又是下雨,球场上很安静,偶尔有一两个人从那里路过。
球场的旁边绿树成荫,树顶是那种鹅黄的嫩绿,越往下,颜色越深。树枝在雨中摇摆,它们也感到凉意了吧。
树荫下面是我熟悉的区域,树荫下面有长椅、有乒乓球桌,是小区的休闲集中地。
窗户下面的路旁有颗木棉树,我仔细端详了很久,没有看到木棉花的影子。
今年天气优为寒冷,木棉花开的时节估计要推迟了。
我喜欢大红色的木棉花,那是这个地方的英雄之花。每年的三四月份,公园、小区旁边、城市的道路旁,总能看到一颗颗挂满了花的木棉树。木棉花开的时候,树上不留一片叶子,只有满树盛开的花朵,绚丽、夺目,让人移不开眼。
木棉花是个好东西,能煲汤、能煲凉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木棉花掉落的时候,我也会捡上几朵,放在阳台上晒干。
夏天来临的时候,晒干的木棉花就着不同的食材,走向我的厨房。木棉薏米排骨汤、木棉茯苓老鸭汤、木棉茅根脊骨汤、木棉鲫鱼汤,都是我家餐桌上的常客。
天气预报说,过两天就有太阳了。我期待着、盼望着、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