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这一段时间我的焦虑。
为什么会有焦虑呢?当你期望成为你还没有成为的部分或者期望你未拥有的部分,你就会开始焦虑。
比如我和孩子。小朋友突然从某一天起,用强烈的气势向我宣布,他并不想按照我的要求来。 比如,他不想按照安排去练琴,他不想按照安排去做作业,他不想按照安排去上兴趣班.....,这股气势是如此的强烈而且执着,如同我奋不顾身去做我想去做一件事情那样。
当我接收到他的这些讯息时,我是有点措手不及的,我很紧张,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我还是坚持着我的原则,因为我认为这些原则是我基于他和他一起制定的。于是,我和小朋友之间起了强烈的冲突,在完成作业时,他以连着两三个晚上把作业做到11点来表示抗议,要知道,之前超过10点完成作业都是“不得了的事情了”。
那一周我极度焦虑,我和爸爸沟通了好多次,反思着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同小离别里因为乖巧的女儿突然的叛逆时黄磊和海青抱头痛哭的那一幕一样,我们两就差没抱头痛哭了。怎么这个叛逆期如此早的到来,这不是连少先队员期都还没进入了吗?那一周,我也在自己的逻辑里反复的思考着 。
那一周,我也收到了两份礼物。一份是“去感受你的内心”,一份是粲然的“掌控的幻觉”,父母行为越积极,事情结果越糟糕。
于是,我决定暂停,因为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力量越强烈,孩子对抗的力量也越大。
在连续3晚作业做到11点后,那天我和小朋友说,晚上你安排好你作业的时间哦,晚上9点半会停电。小朋友不知有没有认真的听,那天晚上他还是按他的节奏做作业。到了九点半,果然作业还没有做完。但是,停电了。小朋友开始紧张起来,因为他的作业还没有做完,而且还剩很多。我和他说,可是我没有办法帮助他了,因为的确停电了。小朋友抱着我哭了起来,他很担心应该还有害怕,他的作业没有做完。哭了一会后,他告诉我:“妈妈,那你明天早上能早点叫我起来吗?我五点起来写作业,这样我才写得完。”好的,我答应了他。
第二天的5点,我叫他起床,我知道他会起不来,因为太早了,我也估摸着他的作业不需要2个小时能完成,于是,我问他说,是不是想多睡一个小时再起来写。他迷迷糊糊的回答,又睡着了。六点钟,我叫他起来写作业,他一咕噜就爬了起来,平时是7点都舍不得起床的。
起来后,面对着没有完成的作业,他又开始发愁了。作业肯定做不完的,那一刻,我看了一下作业,应该是会有困难的。我的内心也是有一丝不舍,不舍他这么早起来完成作业,完成不了会被批评。于是,我告诉他,我帮他完成查字典的部分。就在我告诉他帮他完成查字典部分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了小朋友脸上久违的轻松,仿佛阳光透过厚厚云层的畅快。那一天的早上,我们及时的完成了作业。小朋友轻松愉快的去上学了。
那天早上,我坐在凳子上坐了很久。我开始明白孩子这一段时间的叛逆了,因为他没有感受到妈妈对他的支持,反而是站在他的对立方,不断的去要求他完成对于他来说一项巨大的任务。
我开始想起他对我说的一些话语,“妈妈,今天的作业很多”,我为了鼓励他会说:“不多啊,你认真写很快就做完了”;
“妈妈,晚上可以讲故事吗?”,为了鼓励他快做完,我的回答是“作业早做完就讲,做不完就不讲”;
“妈妈,我做完作业就没有时间吃东西了(玩了)”,“不会的,你快一点就行。”
每一次的对话,我都在否定他的需求,而且我总是以一个想要鼓励他支持他鞭策他的角色出现。我想起了头脑特工队里的乐乐和忧忧,其实孩子在和我表达他的需求时,他还需要我去理解他的难过,而不是总是一副任何问题都可以被解决的妈妈形象出现。而事实上,很多的问题不会被解决,会一直伴随着我们。
我豁然开朗,我需要用心去感受小朋友的感受,而不是用方法去“训练”他。从那一天起,我练习去“看见”他,看见他做为一个孩子的烦恼与忧愁。我练习去相信他能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而不一定需要我去监督。
作业风波也随之平息,这些天来,小朋友回家后可能会先看会书,或者我们还一起去小区抓蜗牛再回家写作业。然后他会告诉我他几点开始做。当然,有时候,他也还不一定按他自己计划的时间开始做,但是,那又怎样呢?九点半会准时熄灯,他总能在熄灯前完成作业,然后我们一起去睡觉。
有一个朋友问我,君鸿,回想你的过去,你是不是每一刻都在做到你的最好,我说,是的。她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刻,无论你是怎样的呈现,你都是在做到我们的最好。我们的孩子也是。所以,我们需要相信我们自己,相信我们的孩子,我们及他们已经做到了当下的最好。
仅以此文送给和我一样,经常经历焦虑、欢乐、矛盾、欣喜的妈妈们,愿我们和孩子们都可以安于当下的每一刻。同时,特别感谢这一段时间,陪我走过焦虑依然无条件爱我的孩子、谢谢已经很忙还被我经常打扰的孩子的班主任曾老师,谢谢粲然、何老师、娜娜老师,谢谢你们给我的力量!最后,送给大家我最近一直在反复听的一首歌,梁静茹的勇气。是呀,感谢我们的勇气,去成为好妈妈的勇气,即便挫败。百度音乐盒
后记,当我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突然想起了一本我们经常推荐给妈妈和宝贝们的书《妈妈,你好吗?》,它讲的一个小朋友在母亲节给妈妈写信的故事。小朋友在里面列举了妈妈种种“不好的行为”,比如乱扔孩子的东西,比如很啰嗦。小朋友还告诉妈妈为什么这些行为不好,原因就在于妈妈不“懂”他。
于是,我开始明白了亲子共读的意思,其实是我们和孩子一起读,一起成长,成为懂孩子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