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06:不期罔而已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做到不欺罔便是诚意。所谓诚意,就是不欺骗自己的内心。就像讨厌难闻的味道是真心厌恶,直接捂着鼻子走开一样。就像喜好好看的人或事物是真心喜好,一旦看到就忍不住多看一眼一样,这种近乎本能的反应便是自慊——实心实意、问心无愧。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一定会格外谨慎不会有所改变。小人私底下做坏事无所不为、无恶不作。等到见到君子后会躲躲闪闪,掩饰自己做过的坏事,努力显摆自己好的一面。这些在有修为的人看来,像是推见他的肺脏和肝脏一样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这样的掩饰又有什么好处呢?这才是中心真诚一定会形诸于外在。所以,君子一定会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独处的时光,绝不会使之与在众人面前时有什么分别。
做人以修身为根本,对于修身而言,首要的便是诚意。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八条目中的第三条,却是“修身”者的首要一条。
关于“诚意”这个话题,在中国民间,几乎是一切万能“神化”所不可缺少的遮羞布。传说某山上有某座庙,许愿时只要心诚,便一定会很灵验。只要这个逻辑建构起来了,这座山、这座庙便一定会灵验起来。毕竟,偶尔有不灵验的,许愿者也不好意思声张——诚意总归还会有再进一步提高、完善的空间。甚至,更烂俗一些的,干脆把这个“诚意”直接物质化了,成为贿赂物的代称。“诚意”只要到位,事情便也会到位。
“诚意”本身的流俗化,一定程度上恰恰说明它本身是有普适价值的。作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修身之要,对“修身”者本人来讲,是有着关键作用的。
一、宗旨——毋自欺也
《大学》的教化对象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说得直白点就是早期人类社会中的贵族子弟。作为贵族子弟,首先已经完成了基本的生存力储备,也就是不必再为吃穿住行犯愁了。这种情形下,再立志于学,必然是有着更高远追求的。诸如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高远追求本身,恰是“大学”为学者的基点。不具备这个基点的贵族子弟,即便呆在相应的为学者群体中,也算不上“大学”生。
有了更高远的追求这个基点,我们便容易理解“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了。在这个基点上求学问,除了自欺,几乎没有别人能欺。摆在“大学”生面前最可怕的欺罔不来自他人,只来自于自己。
什么是“毋自欺”?就像厌恶不好的气味,喜好美好的颜色一样,无需掩饰、不可掩盖。时时刻刻都能不让内心受委屈,时时刻刻都应当真心实意、问心无愧。
当然了,这还是“大学”者向内的一层“毋自欺”,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向外的一层“毋自欺”,也就是说那个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也一定是真心实意、问心无愧的。内心里“毋自欺”的那些碎碎念可以随时与真心想要的那个追求相匹配,匹配起来也是严丝合缝、真心实意、问心无愧的。
二、关键——慎独
“毋自欺”的关键在慎独。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善恶不是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君子向善,小人也向善。不同之处在于,君子向善始终如一,人前如此,人后也是如此。在聚光灯下如此,在独处时尤其如此。小人同样向善,只是在闲处时,便会无所不为、为所欲为,以至于到最后无恶不作。等到和君子相处时,向善之心才有所醒悟,才会掩饰自己的恶行,努力显摆自己好的一面。
问题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大体都是相当的。谁也不会比谁“傻五秒”,所以,君子、小人会被一眼洞穿。小人那些“掩其不善”的行为和心思,那些自欺欺人的做派会被一眼洞穿。
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分别在于能不能做到慎独。也就是独处时的态度和做法。君子始终如一,小人判若两人。究其根本在“诚意”,君子之所以慎独,那样修身,那样做人是他内心里真诚的意念,对外人、对自己都无所欺罔。小人之所以做不到慎独,是做假出来的修身、做人的样子是给别人看的,并非内心里真诚的意念,这样做实际上对外人、对自己都是一种欺罔。
无论在八个条目的哪个层级上,“诚意”与否,也就是“欺罔”与否,都可以在其他几个层级上对照省察一下。所有条目都能行得通的,大概不是“欺罔”所能及的。但凡还有条目是行不通的,便一定是有所欺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