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妈·共读】还在练车阶段一般都不会开车上路
但还在磨刀阶段却总有人迫不及待拿着没磨好的刀去砍柴[偷笑]
训练技能和使用技能要分开
如果是租房,一两年就要换,花两三个月去装修当然会觉得“不值得”
要是买的房,打算一住十几年的,两三个月的装修时间就不算长了
所以,语写这套房,你是打算住多久的?[奸笑]
2021-10-14 08:05:11,开始今天的语写。
刚才小伙伴们已经有至少两个人发来了反馈说经过今天早上大家对观念的重新梳理,已经可以达到半个小时左右,六七千字的水平状态,特别替大家感到高兴,因为语音写作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当你理念上一旦被梳理通了,马上就可以取得重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刚刚练习开始的初级阶段。
今天早上我们读的内容是1万字的这个基础量对我们来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而且呢,他还会提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可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比较好,应该说剑飞老师每一次在预料一些问题的时候,因为他尝试的足够多,所以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呈现在面前,我相信他也考虑了很久,或者在这里面琢磨了很长时间。
非常非常深刻的是,有一次他说他自己经历了两三年的摸索,尝试能够固定在一小时8800多字,我当时就回答了一句为什么还有零有准的呀,但是因为从后面的数据来看,当时就是这样一个状态,现在大家都已经可以证明一个人语速正常的情况下,一个小时1万字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你这前提是要保持注意力足够集中。
怎么说呢,那你能认为当时剑飞老师在自己训练的时候还达不到正常人的状态吗?不是的,因为他是一个开经拓土的开拓者,他在前面走的时候并不知道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你没有一个明确的路标,这让我想到那年我们从泰山西路往下走的时候往前走,没有任何的标识,你也不知道这条路是不是真的通向下山的方向,有的时候还要经历了一些反复,比如说上上下下的,所以心里很没底。
所以这就是开拓者辛苦的所在,他们不是不可以在能力的极限方向做到一些突破,而是没有人给他们指导,所以我们后来人是不是特别幸福的,因为有人已经在前面把路线都给你规划好了,你只要沿着这条路去走就没有问题。
今天还是要一个话题,特别有趣,叫做训练技能和使用技能,我以前经常用练自行车呀,开车呀做比喻,其实剑飞老师在这里已经说的很明确了,当我想要说一个理论说不清楚的时候,我就只能借助于一些比方,一些类比来尝试去表述明白,但其实理论上是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表达过程的。
我想说的是用比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更容易,还是在理论层面说清楚更容易,我个人觉得是前者就是为什么我会用比方呢是因为单说理论我自己说不明白,说明孩子自己没有思考的足够好。
但是思考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限制,比如说以往都有这种要求,你想好了以后再说话,所以呢,我们在刚开始表达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一些很有压力,如果没想明白就不敢开口这样的情况。
从早期我们接受的训练来看,这种要求是不是合理呢?是的,想好了再说,会给接收者更大的便利,也让人觉得你更有条理,但是这只是一种能力,是不是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要把其他的能力全部都扔掉,不要,或者说那种还没有想好就先把自己想到了多少呈现出来,让嘴巴和大脑保持一致状态就一定不可取,没必要呢。
显然并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遇到像头脑风暴呀,一种激荡类的展现创意的时候,或者自己在琢磨一些问题想要激发更好的灵感时,我们都应该要用到这种头脑中出现了,立刻就能把它捕捉抓住,不要等想好了再说,因为等你想好了以后,那个灵感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能已经不见了。
所以你看想好了再说和能够把自己头脑当中的东西直接呈现出来,不要经过太多思考和评价,这其实是两种不一样的能力,他们各有各的用途,即使你认为想好了再说,这种用途在平常生活中更大一点,你也不能否认,想到就表达出来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东西。
就是因为太多时候,我们用的都是想好了再说这种工具,所以在练习和使用这种工具的时间上就会占很大的比重,而分配给想到什么,立刻表达这种能力练习方式的时间就越来越少,长时间下来就把这种能力干脆挤掉了,你不练因为用的少,练习的时间也少,认为他没用没效果,这些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思想上逐渐强化的作用,到时候你并不是真的认为这个能力不好没必要,而是你已经做不到了,所以就只能在正向的去辅助自己的观点,越来越不用这种做法。
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倾向,让我们在自己大脑上抓了一个阀门这个阀门来控制表达的速率和表达内容的质量。
速率和质量本来就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尤其是在刚刚开始练习的阶段,你速度太大的时候,质量就不太可能一下子就很高,所以我们就对他形成了一种有意识的判断,觉得如果说得快那么质量就高不了,所以我就一定要说的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说的快的时候质量不高,是因为你还没有训练好又快又好的这种表达能力。
但这种能力它不是你变得慢就可以拥有的,你变得慢可以说的好,这是另外一种能力,但是无论如何你都没有达到又快又好的这个方向,也没有向这个方向去努力,你只有不断的说,让一开始说那些不好的东西慢慢变好,这个是可以达到又快又好的,但是如果你把好放在最前面,忽略了快让它直接变得慢,我先说的又慢又好,再说的又快又好行不行呢,不好意思还真做不到。
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有两个维度,想要一个优先的时候,我们先考虑一下,到底哪个方向会更有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那现在我们的思想上已经有这个阀门了,这是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练习当中,父母老师一步一步把这个阀门给装的越来越稳固的,甚至他的装置已经生了锈上了锁,再也打不开了,所以现在我们自己如果想在这个方向突破的话,就要花更大的力气。
其实我们要知道自己现在处在什么样的阶段,练习语音写作,第1个阶段是锻炼速度,为什么要锻炼速度呢?就是要打破原来那种已经被习惯了的思维节奏。
还是以水坝的这个例子来说,水坝外面修的这些水渠他也是年复一年去加固的,我们总认为他可能经不住太大的水量的考验,但你得试一下,就看人家根本没有经过这种大水量的时刻,你怎么知道他记不记得这种考验呢?首先咱得有一次大水量的机会,对不对?
怎么样经历大水量呢,那最好的方式当然不是等着下大雨不得不被迫经受这种考验,而是我们在自己可以控制水库的时候,先可控范围内,逐渐加大水量,来测试一下我们这个堤坝的牢固程度,这样万一真的遭遇被迫要有大水量接纳的时候,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啊。
我的堤坝要尝试一下,他有没有见过奔腾的水花,还是只是吸顶了一点点的潺潺溪流,他有没有曾经被水在比较高的位置进行过冲刷冲撞,如果这些都没有经历过那么,这个堤坝到底是脆弱的还是坚实的,根本就无从判断了。
所以我理解这个阶段不要管爷的质量如何,只是让自己习惯一小时1万字的这种速度,其实就是一种训练过程,他就好像我们把水坝里的水闸开到一个较大的状态,甚至是最大的状态,让所有的水都奔涌而出,这个时候当然会带起沉积在下面的泥沙,甚至有上面的各种垃圾,但是没关系,我们知道自己现在用的这个水不是用来灌溉的不是用来喝的,而是想让他冲刷一下我们的堤坝,看看能不能经得起的,所以这个水的质量是浑浊的还是清晰的,没有关系,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用清晰的水来冲刷这个堤坝,而对它做太多的限制。
一旦经历过了你就会发现,噢原来我的第八是可以允许这么大水流量通过的,那以后呢我还是可以控制水坝开合的大小啊,水龙头开的大一点它就可以流出来的多,水龙头开小一点是可以流出来的,少自然开小的时候,因为流速浅了,水是比较会自然的清晰的,如果我想要清晰的水,那么我就可以开的稍微小一点,而且我还可以再保证水够我那个清晰量的标准下,尽量把它开到最大的程度。
讲清楚了,这个比喻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我自己在表达的过程中也觉得好啰嗦啊,没关系,这就是我在尝试把头脑中的东西梳理出来的一个过程嘛,我要勇于允许和接纳这个过程的存在,这样才能在以后再次训练的时候更加清晰。
前提条件是我知道这种内容地表达,我会只讲一次,刚才共读的时候我们刚激发出来他了讲过一次,现在我自己表达的时候又一次激发,前一两次其实很难推断哪次讲的这么好的,但至少我想明白了,在头脑当中一次比一次更明白了,明了了。
下次我再继续跟别人讲解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逐渐找到,一定是一次比一次更简洁明了的。
这是我自己的训练技能阶段,当我们在训练阶段的时候,别着急着去使用这个技能映射到我们允许的练习上,就是当你在练习速度的这个情况下,不要去想我的内容好不好,别人能不能看得懂是不是足够符合逻辑,这些就是同时要控制两个变量,不是说不行,如果你有那个能耐你控制就控制吧,关键是咱不是在训练阶段一个技能一个技能的练嘛,如果两个都不好都做个半残,那也没意义呀。
就打不同的比方,也会看出这群中的差别来,如果说磨刀不砍柴工的话,大家道理都明白,但是自己手上拿着一个不是那么锋利的刀的时候,如果你当下马上就要拆,你可能还是会拿着这个半新不旧的斧子去砍点回来,这个怎么说呢,也不是不能用,但就是不好用呗啊,但是你总觉得比用手要效率高一点,所以就把磨刀的这个功夫给耽误了,那砍了柴回来以后呢,这不有柴用了吗?又不是那么着急磨刀,完了再磨吧,结果这一完就完,到了下次又要用柴的时候,这种状况就会周而复始,事实上你永远没有时间去磨刀。
可是如果你用开车打比方,你会发现,因为开车这件事情涉及生命安全,不管是我们的生命还是路上行人的生命都是一样,所以如果我的车技还不太好的时候,我通常不会直接开车上路去跑长途,我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去我会怎么办呢?在一个相对人烟稀少,大家对练车的人宽容度比较高的地方先练习。
就算我现在再着急,要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去,我可能会选择其他交通工具,比如说坐公交车,坐地铁,甚至坐高铁坐飞机,自己开车并不是唯一的选项。
所以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当然一个事情足够严重的时候,我就知道一定要练好了技能才出发,但是当这个事情可能要求没那么高,或者说对生活的影响没有那么明显的时候我就会勉强使用,现在还没有锤炼好的工具,这不是自己逻辑上就有了冲突吗?可以说没办法自恰呀。
又好像在装修房子,很多人觉得如果我是租来的房子只住个一两年,那我花两个月的时间去搞装修就很划不来,这种划不来,不是说我享受不到这个装修带来的好处,而是相比于我在这待的时间,这个投入的成本太大了,我觉得不值得。
可是如果这房子是我自己买的呢,一旦自己买房,那么至少在此刻打算的是要住个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这会儿,你就不会觉得花两三个月的时间投入装修不值得了,你会想放在一个足够长远的时间线里来看,这两三个月的时间,其实根根本微不足道。
时间上是有个绝对概念的,两三个月的时间不管是对谁对哪种房子来说,都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界限,但只是因为你对未来的规划不一样,你看的长远程度不同就会对他得出值得和不值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结论。
所以我们做一件事情要投入多少成本,并不完全取决于我自己当下有多少钱,更取决于我把这件事当做一个多么长远的事情去处理的。
如果要做的是一个百年工程,比如说植树造林啊,或者是建设国家啊,或者是国家的某种政策那么多,对他锤炼一些,多花费一些功夫去讨论,把地基打得很牢靠,树种选的非常适合,那这些都不为过,你在这时花再多的时间只是为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础,让你未来的路走得更加通畅。
但是如果没有那么长远的目标,你并不觉得我一定要做到怎样,而是边走边看随便做做看,那这种想法的话可能就会导致你半途而废,其实并不是说这件事情真的做不成,而恰恰是你头脑中保持的这种观念导致了。
我不太能确定我的小伙伴们对于语写这件事情是怎么想的,大家在以前共读的时候也或多或少的写过一些,算是有感觉吧,但是此刻因为从语音写作这本书开始激发出来的我想要与写这种想法一开始可能也只是那么个念头而已,能做多久呢不好说,就像当年我们教育工程打卡的时候,大家就说可以用语音录入的方式,其实用了两天就放弃了,这种情况很常见。
但是现在是时候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了,你是把语音写作当做一个多长时间的规划来做的,我记得我自己在刚刚交第1年的费用时,因为交了费用吗?他肯定有一个时间限制啊,就是会告诉自己说至少一年吧。
可是这种想法其实就是不太有利于我们真正的做成事情的,如果我当时就想着这一年的钱花完了,就算完那么可能也走不到今天到现在,我已经进行语写三年的时间了。而且不只是这三年,我要把它当做自己一辈子的工作继续执行下去。
当然了,我没有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我的小伙伴们,他们可能还在这个做法的尝试阶段,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同样的判断状态的,他们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可能我确实要尝试一下先做加法嘛,看看这个东西适不适合我用过了以后我才能做判断呢,这样想呢也没错。
但是这个思考的时间越长,其实对自己来说也是越大的成本,一方面每天都在持续的投入,另外一方面如果没有想清楚,他又会拉低你的能量值,甚至拖自己的后腿,就像在一个船上上错了船,那么越早跳下来游回对岸,你成功的几率就是越大的这个船一直不停在往前走,让他走得越远,我们面临的风险就越大,跳下去的成本也就越高,事实上每迟做一点决定对自己来说都会是更加致命的。
当然生活中很多甚至大多数的情况都没有这么绝对,他不会以这种非此即彼甚至危及生命的形式出现,可是思路却完全一致。
这也提示我自己每次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这以往是我自己的弱点,我不太愿意去想很久以后的事情,好像一旦想了就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宁愿能把自己当前的事情先做好,好像做好了先找到一些成就感,再说,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么想无可厚非,但是沉浸在那个短期反馈的成就感里,是一种虚假繁荣,他让我们不愿意或者说更加忽略以后需要做的那些重要的事情。
现在取得的这种思考成就,我认为是可以让自己满意的。一方面是因为能够把头脑中以往已经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跟小伙伴们相互分享,另外一方面则是我在这种分享的过程当中也再次提醒自己激发了一个新的想法,比如说前天得出那个结论,我自己是相对守旧的,相对封闭的,要更加开放主动打破平衡,重塑平衡,要不就像今天这个目标一定要放的足够长远。
今天让我去想语音写作是我一辈子要从事的事情的时候,我一看觉得有点夸张好像哇,真的要这样去想这件事吗?可是想想看为什么我现在还是每天在做与险呢,就是因为这种技能他是用进废退的,如果你从这里停下来,可能很很快就会被打回原形,这种肌肉训练的模式说牢靠也牢靠,说松华也松垮,如果我们现在停下来不维持一种训练状态的话,他是不会停在原地的,他消失的会比培养起来的速度更快。
2021-10-14 08:29:09。
24分钟5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