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大毛和我都是工作10几年的“老人”,写简历上,都是10年工作经验。上次他去面试,HR电话里明说,她们薪水设定就这么多,不会为后面的5年工作经验多付一点,总部没有给多余经费,让他心头一颤。
在一个公司待久,不动,忘了去市场看看行情,这样越久越被动。
刚好,最近看吴军老师的《见识》,有很多认知之前没到达过,初次“见面”,分外激动。
首先是对10年工作经验,这个到底有没有价值?看情况。最怕的是“简单重复”,或者叫“伪工作者”,英语叫pseudo worker。这些人在公司每天都把自己搞得很忙,但是那些工作,是事务性的,不产生什么效果或者价值,有裁员潮来临,这些人必定是第一波。
一万个小时理论,之前以为只要默默积累10000个小时就可以成master,天真了。
一个人要成功,除了10000个小时积累外,还有其他3个必要条件:智商,所处的时代大环境以及家庭的小环境。
智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到,如果智商低于120就很难成功,但是高于这个值之后,智商作用就不明显了。我一直信奉“勤能补拙”,但是事实证明,“上清北靠智商”言论是对的,“勤能补拙”没有科学依据支撑。以后要好朋友子女没考上,这一点可以用来怼他了,“那是你基因不好,跟孩子啥关系?”
时代大环境,简单讲就是要生逢其时,“时势造英雄”。巴菲特、盖茨和乔布斯等人的巨大成功,是因为他们赶上了信息时代。成功的人,在接受采访时都会表达出,自个的成功是有运气成分的,而不会炫耀自个的能力有多强。
家庭和生活环境。这里不是以家庭收入和地区发展程度来区分,而是父母给孩子培养的见识、爱心以及规矩。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去挣。但是这三样东西缺失,纵使后天再努力,格局和气度终究太小,难成大事。
1000个小时。10000个小时不仅适用于个人技能,团队要打磨出一个好的产品也是必要的。一些公司为什么加班多?因为加班可以使产品提前累积到10000个小时的门槛,这样公司的产品才能提前上市,抢占先机。以后老板要你加班,赶紧准备好面包牛奶。
兴许都是理工男,兴许每天清晨太太都会放吴军老师的google方法论,觉得《见识》里面的观点都似曾相识,但是翻书又有所不同,观点的碰撞更加激烈,把自个以前的认知又重新洗刷了一遍,这种感觉,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