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整个社会都是非常浮躁的,不论是在职场还是日常的生活中,片断化的信息轰炸,生活节奏的加快,灵魂似乎越来越赶不上匆匆行走的脚步,似乎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当我感到烦躁沮丧时,当我被负面能量包围的时候,我会选择去读读《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让自己沉浸在2500年前圣贤的智慧中,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就这样一直读,从中汲取着能量,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理解,昨天读到《论语》里的一句“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一个人真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的讨厌别人,好比一个大宗教的教主,对好人,固然要去爱他,对坏人也要设法去改变他,感化他,最好也使他进天堂,这样才算对。所以说一个真正有志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恶的。对好的人爱护他,对坏的人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
在学习儒释道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六祖惠能大师的一句话:若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有时候,我也扪心自问:我做的到吗?我的答案:我做不到,我还有分别执着,我离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还差的太远太远了!因为道的境界太高了!我们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只看到了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我们的眼睛都是朝外看,很少向内在观察自己的心。我们只要围在一起,就会批评他人,觉得任何事情自己都是对的,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于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人和人之间缺乏帮助和关心,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我们可以去善待对我们好的人,却对伤害过自己的人无法释怀,常常耿耿于怀、以牙还牙,更喜欢批评议论那些对我们不好的人。当你选择说别人不好时,其实被说的别人没有什么害处,而你自己却因为批评别人种下了一颗不好的种子,坏种子总有生根发芽的一天。
在论语宪问篇中“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很聪明,他爱批评人。孔子说:你端木赐天天说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你就那么好?我可没有时间看别人的缺点,我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还来不及呢!这就是圣人和平常人的区别。孔子要求我们修养好自己,对别人私德上的缺点,一般不做过份的批评,公德不好可以批评,私德有缺要宽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之事,善人之资。”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那不善人不是我们批评的对象,而是我们用来照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真正的自己。孔子在问道老子辞别老子时,老子告诫孔子:“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也。”我们很多人都很聪明,明察秋毫,可老子说聪明深察的人,往往比那些笨人更容易招来杀身之祸。为什么?因为喜欢议论人!为什么聪明人好议论人呢?因为他聪明,明察秋毫。别人一点点毛病,他说看见了,看见了忍不住要说,说了就得罪人,得罪人别人就要收拾他,不就危险了吗?一个人知识广博,能言善辡,知识丰富,很好。可是老子说不好“危其身”,它会经常让你处在危险之中,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喜欢揭发别人的隐私,所以千万别议论人,千万不要揭发别人的隐私。这句话老子不也正是在告诫天下人吗?
这个内容我学习了很多遍,也很受启发,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这类事还少吗?吃的亏还少吗?所以老子又说,我们只有戒除身上太多的傲气,娇气,戒除身上过多的欲望,太骄傲太傲慢太锋芒必露不好。最后老子送给孔子一句话:“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把智慧,才华,志向,理想藏起来,韬光养晦,和光同尘。这世上有一种聪明就是愚笨,有一种愚笨实际上是一种别人难以企及的聪明!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修正自己,我们会越来越近“仁”的境界。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孔子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如何保持一颗快乐的心:第一,不间断的学习。第二,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第三,要有善于调整心态的能力。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其实仁就在我们心中,就在我们每个当下!让我们做一个“愚笨”的聪明人,让我们在人生中都能保持一颗快乐宽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