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个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科幻电影,什么是好的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有很浓的科技元素。正如这些剧照展现的那样。
除了刘慈欣在原著中塑造的恢弘的故事背景:“流浪地球”计划和行星发动机的设定。在观影过程中,无数的细节也震撼着我,上有莫斯(“想要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是不可能的。”)和太空舱的设计构建,下有地球表面(冰原/裂谷/北京/上海)和各类设施的fantasy(卡车的球形方向盘/“自动化”的火石安装程序),从一个科技元素片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无疑是行业标杆,是非常成功的。此外,这部电影的噱头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导演郭帆也非常成功的融入了中国元素,在地下城,大年三十的氛围异常浓厚,饺子/舞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还有,朵朵的中国式校服,以及班长的中国式抒情朗读(《你好,旧时光》中也有类似的镜头,像是回到了那个时代的课堂),再到最后的替换程序是新年十二响……以及,细节处,一些中国式外号,还有姥爷的中国式怀旧(赚了一大票眼泪的老婆子的面),这些无疑展现着中国味道,作为中国科幻元素片他也是很成功的。
但是,作为一个电影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内核。在这个方面,似乎《流浪地球》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可能我总有个错误的认知,我觉得一部好的科幻片不仅仅是人性的探讨,更重要的是跳脱出人类的眼睛,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看人类,看地球。在我心里,《流浪地球》(书)做到了,《流浪地球》(电影)没有做到。
但是,作为一个电影,它的精神内核依然可圈可点。关于希望原著中有这样一段: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和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久,我们都要拥有它!
电影加了修改,但仍不失原作风韵,此外,姥爷的台词功底也很好的呈现这句话的沧桑感(虽然原作中这句话是爸爸的)。
关于希望
于我看来,是本片的精神内核,正是对于未来的希望,人类成立联合政府,启动流浪地球计划,这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如原著中所说,“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刹车时代刚刚结束,其对地球的影响已经触目惊心,地球发动机加速带来的潮汐吞没了北半球三分之二的城市,发动机带来的全球高温溶化了极地冰川,更使这大洪水雪上加霜,波及到南半球……事实上,我们的星球还没启程就已面目全非了,谁知道以后漫长的外太空流浪中,还有多少苦难在等待着我们呢?”
地下城没有植物,有的只是铜筋铁骨,地面的极寒,永远无法见到的新星系,无一例外的在煎熬着流浪地球时代的人们,这一百代人注定是牺牲的一百代人,可是,他们依然在不断前进着、牺牲着、奉献着,这一切的动机就是希望,正是有着对于子代美好生活的希望,他们有动力前行。
而莫斯和以色列的科学家提案的几率正站在希望的反方,那是绝对理性的,冰冷的数据。莫斯严格执行着指令,在烧毁的时候说的“想要人类永远保持理性是不可能的。”确实,人类总有一种能力,相信希望的能力,诚然,生活中很多事情有希望最终的结果也是失败,但是没有希望,如莫斯一样,继续执行着火种计划,那么最后留下的只有胚胎和那些种子,地球无法得救,而正是脱格的爸爸成就了地球的survival。当然,如果最后地球没有得救,这会被认为是个愚蠢的行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无论最终结果把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都选择尊重和接受。”,这句台词出现时,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这是一份我敬畏、向往的史诗感,是一份磅礴大气,是一个政府面对灾难的希望,是一个政府面对灾难的冒险精神和勇敢的气概,是同类型片中所少见的。在流浪地球中,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不再是爱国口号,而是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团结的地球,是群体拯救世界。正如推动行星发动机的是大家,是地面和空间站的爸爸一起点燃木星,是这个方案不再只是主角一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很多人都想到了的,尽管电影中刘启不再像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被强化了主角感,他仍然不是战狼,而只是救援者之中普通的一员,这是我所欣慰的,也是我对改编者敬佩之处。
对于那个机率为零,政府权衡利弊的方案是不实施,而是给所有人一个回家的机会,也许在灾难面前,人类也还保留着归属感,保持着亲情,而不是原著中冷漠的笔触“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姥爷的回忆,救援队长牺牲妻、子仍艰苦救援,爸爸只是放弃了妈妈的治疗,而不是背叛,刘启也没有了和加代子的最后消失的爱情。这也许是电影的温馨之处,也是希望使然,他们相信希望,所以保留了爱的能力,他们回家。但同时,他们也因为了保留了希望,而回来帮助救援,正如韩国小哥所说的七天也回不了家。同时,那份个人角度接通的全球广播也是一份难得的温情……而不是机率为零的冰冷。
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希望。
飞船派VS地球派
原著中飞船派和地球派的battle在电影中变成了流浪地球计划和火种计划的选择。这不再是个可行与不可行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什么是人类文明的问题。“无关乎人类的人类文明不是人类文明”,如果地球死去了,那么留下来的火种是否还是人类文明,是否还能重建人类文明,这不得而知。在地球,在人的世界,人总是最大的,诚然为保护人射杀老虎是个伦理难题,但是人选择了人,那么在灾难面前,选择的是数据是胚胎,为什么?究竟孰是孰非?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给出了一个选择,获得了好的结果,那么另一个结果呢,我们不知道。不管如何,电影是个连续的信息传播方式,为了达到商业片的目的,总还是浅显些,少了原著的好些思考空间,就像主人公同学的那个生态球,那个对于人类失去地球还能否存活的思考,数据能否重建生态的思考,尽管这是很多作品所探讨过的,但在大刘的书中似乎让人有些不同的理解,如跨出地球看地球的缺陷不足。但不论如何,将原著中的这个battle做大,变成主要冲突,也是大胆而成功的创新。
死亡与人性
突然想到了原著哲学课的那个谜语“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像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死亡。”也许这是对于电影中死亡的最好展现吧,刘启回去救“中国心”;队长同意人同火石一起上;刚子牺牲性命救姥爷;姥爷在氧气没有的情况下选择死亡没有再去麻烦户口和朵朵;再到后来争夺氧气罩;为了不继续死人毁坏火石;队长没有杀丫头;再到户口答应开车救援,再到后来一切的奉献牺牲。人性的善恶皆有体现,事实上,灾难的面前没有所谓的对错,活着最大,但是,似乎导演选择了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人之初,���本善”,更注重刻画人性的闪光面,似乎缺了些立体感,更加简单化了人物的人格,但仍然塑造了相对完整的人设,仍然可圈可点。
悄悄的表白下屈楚萧英气的颜和赵金麦小可爱。(比心)
泪点与笑点(附小吐槽)
看电影有个很大的遗憾就是纸巾没带够,然后一笑,鼻涕……确实有很多泪点,却不是鼓动性的刻意煽情。第一次是旁白的流浪地球计划,那种史诗感,沧桑感,是我期待了很久的,很开心电影做到了,它让我想起来了很多书中的情节,那洒在书上的眼泪,是为情怀而哭。再往后是姥爷的死,他对户口的殷殷嘱托,在电影中,姥爷的戏份加重,(而且不是被烫死了是冻死的了,冰火两重天??),让这个电影更加温情,而且,流浪地球的亲情总是那么感人,还有爸爸(毕竟小破球都要叫吴京爸爸,其实是我忘记了吴京的角色叫什么)为了儿子离开休眠舱,时时刻刻担心儿子,等等等等。还有中俄友谊(……),那个俄罗斯领航员忽略国籍与刘爸爸的战友情谊而且无畏精神、牺牲精神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笑点,一遇到危急情况喊妈妈??你行你上?有问题举手,但我不回答?全自动化还那么厚一本操作手册??姥爷的行贿??作为一个贺岁档影片也是很合格的嘛。
不管怎么样,《流浪地球》是个很好的电影,希望的人都去看,这样。总的来说,我愿意给这个电影四星,是很喜欢的电影,但是,鉴于这么多无脑黑,我愿意冒着被批判的风险给五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