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通过产品化方案,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对初入互联网产品行业的新朋友来说,首先要锻炼的,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而这个能力能够应用到工作中,就能够准确的还原需求,分析需求,进而从根本上提出解决用户需求的产品方案。
那,我们要如何锻炼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知道,我们的需求是从何而来的。
1、需求从何而来哪里?
我们工作中接收到的所有需求,主要可来自外部、内部这两个渠道。
(1)外部渠道
外部渠道主要是包括用户、市场、竞品,这三个渠道来获取需求。
在业务发展的不同时期,产品人需要有对市场变化保持敏感。
所以在产品上线之后,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外部需求的获取渠道,以便产品能够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做相应的调整。
用户反馈渠道:产品上线之后,需要建立良好的用户反馈渠道。这里要建立产品投诉能力和定期的用户调研,来保证用户提出的需求,能快速的反馈到团队,并接收评估
市场渠道:时常关注行业的变化。这里要关注行业底层技术变化和行业机会,如业务主体是小程序,那时常需要关注微信小程序的开发文档,才有机会快速发现产品的破局点。
竞品渠道:产品要关注同类型竞品的动态。如竞品上线新功能,产品人要能够快速发现并及时做出评估,如果发觉也合适自身产品,那也要尽快迭代上线,这才能保证产品不落后于市场。
(2)内部渠道
内部渠道主要包括领导、运营、客服、市场、销售等团队,基于当前产品体验和业务要求,给产品团队提出的需求;
当然,产品同学自身也要基于现有业务形态和数据表现,提出产品的优化建议。
所以,内部也要建立合适的收集反馈渠道,定期获取需求。
如我们的客服团队,就会按月输出《用户投诉报告》,告诉产品团队用户对不满和需求点。
但基于产品价值、生命周期和资源等情况,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需求。
所以此时,建立良好的需求管理机制,有计划,有节奏的去释放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2、需求该如何管理?——需求池
产品的功能迭代过程,就是从需求池里释放需求的过程。
上面说到,产品人日常会接收到大量来自其他部门提出的需求,或者自身发现的需求点。
但并非所有需求都要立马实现,所以为了收拢需求,要建立一个专门用来收集需求的“需求池”。
(1)需求池建立
如上图所示,我们团队的需求池主要包括需求时间、来源、简述、目标用户、优先级和备注等。
时间、来源和需求简述,是保证没有信息源头追溯,避免出现传递需求时导致需求变形;
目标用户,是让需求保证能在需求受众的视角和场景中,去评估需求优先级;
备注,是为了补充一些表格中不足的维度,如需求释放的迫切性,需求的数据反馈等。
个人认为,以上维度已经基本能够满足需求收集的初衷。
因为我们团队为了减少给产品同学,在需求理解和版本规划中,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我们建立的需求池,没有做更细致维度的区分。如需求类型,所属模块等。
当然,不同团队的需求收集和记录的规范会有所不同,这里仅供参考。
(2)需求池管理
这里要先说下,很多产品新人都可能遇到的误区——并不是所有需求,都会放入需求池的。
工作中接收的需求,有近半数都是“伪”需求。
所以产品团队在收到需求后,首先要基于用户、需求、场景来进行初步判断,看这个需求是否具备产品真正要解决的痛点。
如果产品初步评估需求是有实现的必要的话,我们团队的需求会按照上述格式,来进行收录,并有专门的同事来负责定期更新和维护表格。
需求池收录的需求,产品团队会以两周为时间粒度,进行需求评估和释放。
从需求迫切程度(优先级)、开发难度、产品生命周期、用户使用频率、收益等维度,进行全面评估。
一旦需求确定可以落地,放入迭代版本的话,负责落地的产品,会对要需求,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3、如何分析需求
在工作中,我们接收的需求,大概率是我们听到别人口述后,以为用户需要的需求。
可很多时候,这些需求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如何分析需求,让需求重新回归于根本,是考验产品人业务能力的重点指标。
刚入行的新人,都先从用户、需求、场景这三个角度来分析需求。
(1)用户与需求:这个需求谁提出,找到并还原需求
当用户说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很可能他只是基于当前他所能想到最好的方案,提出的诉求。
毕竟,用户并不是专业的产品人,他们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真实的需求是什么。
因此,在很多时候,用户提出的方案都不是最好的方案,也可能根本没有解决用户的问题。
需求的问题还是要回到用户本身,即用户究竟是基于什么原因,提出的这个问题。
福特与马的故事,我们都听过——用户说我要一匹更快的马,但最后,福特给了用户一辆车。
如果我们当时听到福特和用户的对话是这样的话...
用户说:“我要一匹更快的马”
福特问:“为什么要一匹更快的马?”
用户回答说:“我要骑马去到遥远的小镇~”
福特接着问:“那为什么要去那个小镇呢?”
用户笑了笑,说:“因为我儿子喜欢吃那个小镇的炸鸡,我要骑更快的马去给我儿子买,不然带回来凉了就不好吃了”
于是,福特发现用户要更快的马,是因为他儿子要吃炸鸡,而且福特调研后发现,那个小镇的炸鸡受到很多人喜爱的话。
那福特可能就不是汽车的创造人,而是麦当劳创始人了。
而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要知道产品人在分析需求时,是挖掘到根本需求为目的的。
所以,在挖掘需求过程中,为避免信息缺失,我们首先得找到第一需求方;
其次,和需求来源方反复沟通,引导对方来说明需求的来源和目的,并基于对方的身份、立场和观点,来判断他所描述需求是否是真实需求;
最后,再从用户角度出发,进行规模化调研,明确到哪一类用户会需要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获取的需求,是没有加工的,真实的需求。
(2)场景:将用户需求还原到真实场景中,思考需求的解决方案
在知道用户的问题后,我们还需要考虑,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如果需求无法支撑成本,那即使设计出来,也没有上线的机会。
在还原用户场景时,我们要关注以下三点
代入用户身份,关注真实需求被解决的场景。
腾讯有个传言,说马化腾可以一秒变“小白”用户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真假,我无法论证,但我见过我们产品组长,确实可在短时间内化身为小白用户,在体验完产品后,用产品经理的视角提出我们产品的问题。
所以,在需求场景还原之前,我们要先代入用户身份,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这个需求。
并尝试从当时场景中时,思考现有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提出更好地解决方案。
关注这个需求场景是否高频。
高频是需求能够落地很重要的指标。因为频次越高,说明产品或功能对用户就越有价值。
如果上面的福特在调研后,发现当时全美用户买炸鸡的频率都很低,仅在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才会买炸鸡。
那福特开炸鸡店的愿景,可能也不切实际。
关注当前场景下,其他角色的衍生需求
需求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互勾连的,一个需求被挖掘出来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很多衍生需求。
所以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我们除了关注核心需求之外,在思考方案时,也要思考衍生需求如何与核心需求的关系,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多方需求。
如我们要设计广告功能,我们除了要思考如何给用户提供更好体验的广告形式之外,还要从运营的使用场景出发,根据广告配置平台具体操作来设计方案。
只有真实还原实际的使用场景,设计出的产品方案才能既方便运营使用,又能不过分打扰用户。
写在最后
最后,总结一下。
需求主要来自外部的用户、市场和竞品渠道,内部的各团队基于业务问题的反馈,以及产品自身发现的需求点;
需求来源广,数量也多,因此我们要建立需求池,定期收集和释放需求;
在释放需求池的需求时,要从用户、需求、场景这三个角度去进一步思考产品方案。
以上,是给刚入行的朋友,介绍下在需求这个模块,要学习和关注的点。
希望没有浪费大家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