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气晴朗,云淡风轻,游心又起。想起大象山近在咫尺,多次经过却未能登山瞻仰大佛,不免惋惜。于是携妻拖女抱儿,驱车向东,前往大象山。
大象山位于甘谷县城西郊文旗山上,因山上有一唐代泥塑石胎大佛而得名。本名大像山,赵朴初在考证研究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更名大象山。
站在大象山广场上,横亘于眼前的大象山呈三角形,如一面迎风飘动的旗帜。正面为悬崖峭壁,呈褐红色,稀稀拉拉的绿树点缀其间,大佛高踞于山上部峭壁一方形石洞内。亭台楼阁依山脊而建,山势蜿蜒曲折,负势竞上,如飞龙在天,腾云驾雾。
进入山门,一只硕大幽黑石龟探脑张望,悠游自在,行走在道路中间。背驼一石碑,上书“義皇故里”四个端庄磅礴大字。
绕过石碑,山势逶迤直上。我们拾阶而上,依次经过了土地庙,梅葛殿,伏羲殿。天热,树少,人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里与碑记中“丁香掩映,白松参天,谷幽而林茂,石冽而气清”的描述大为不同。路旁一棵棵小树在烈日下一动不动,有气无力,无精打采。沿路处处裸露着褐色沙岩。
抬头看见上方山脊处有一建筑群,掩映在几棵松树之间,忙加快了脚步。走到近前,原来是观音殿与千佛洞。从侧门进入,便至观音殿中,四周雕梁画栋,殿宇重重,小院极为幽静。院后殿宇下有一洞,两侧挂一对联“问众生谁是如来,愿大地都成净土”。
走进洞中,冷气扑面,倍感清凉。右侧一笑面弥勒,袒胸露乳,笑迎八方来客。再往里,两边各俩浮雕,为四大金刚,手持法器,怒目而视,守护洞府。
钻过洞廊,到七佛洞,这里供奉大大小小二十余尊佛,有药师佛,阿弥陀佛,菩萨等,庄严肃穆。穿过七佛洞,便至地藏洞,中间供奉地藏王及二子,两侧分立十殿阎罗,牛头马面,生死判官等,个个面目狰狞,阴森鬼异,极为恐怖。这里温度极低,直觉凉气浸人,凄神寒骨,浑身顿起鸡皮疙瘩。
没敢多逗留,一直往里,便至千佛洞,这里主题为“八百罗汉朝观音”。整个布局成环形, 气势恢宏,蔚为大观,令人叹为观止!四面八方两侧头顶皆为罗汉,或坐,或立,或卧,或跪。或倚栏边,或坐石上,或悬崖间,或立云端。或手拿书卷,或手托宝塔,或手握长剑,或手提重锤。或低头沉思,或抬头仰望,或交头接耳,或侧耳倾听。或衣着工整,文质彬彬;或袒露乳,慈眉善目;或衣衫褴褛,面带戚容;或奇装异服,面目狰狞。或颔首低眉,或翘首以待,或淡笑风生,或屏气凝神。或笑或哭,或嗔或怒……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人间百态,皆在其中。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小小洞府,包罗人间万象,令人惊叹不已!
出了千佛洞,向上便至文昌阁。这里供奉张育,我不明白这位挺剑横枪,所向披靡的前秦武夫怎么就成了今天儒雅斯文的文昌帝君,司文事,受千万考生膜拜。到阁前,山门紧锁,在门外读了读牛勃写的《文昌阁赋》碑刻,便继续上行。
沿山脊直上,走过公输仙道,穿过鲁班厅,进入鲁班殿。这几处建筑跨依山脊而建,险峻突兀,如大鹏蹲距山巅。两侧为悬崖,没有祖师爷巧夺天工的鬼斧神工,确实难以建成。
再向上走过健民路,至一平台处,中间一亭,为爱民亭。坐厅上,凉风习习,惬意舒适。站左边石栏边,甘谷全城,尽收眼底。山下公园,水波粼粼,远处高楼林立,房屋鳞次栉比,再远处群山苍茫,连绵起伏。几棵白皮老松,悬挂峭壁,虬枝绿叶,吸日月之精华,苍翠遒劲。枝条斜伸半空,顾盼生姿,如蛟龙探海,蜿蜒前游。为这干枯的大山增添了不少灵气!看前面山势更陡,便在这儿多坐了半天,喝了杯水,休养生息。
待精力恢复,又前行,一口气爬上这段陡险石阶到了韦驼殿。绕过韦驼殿,又爬了段陡峭石阶,到了无量殿。从这儿往左,一条长廊围在峭壁上,横系山腰。长廊上依次排列着二十多个佛窟,还有一处碑刻。
在这长廓的中间便是释迦牟尼大佛。大佛位于一长方形龛内,高二十多米,坐于莲台之上。左手抚左膝,右手弯曲向上。双耳垂肩,广额丰颐,脸形圆润,和颜善目。双眼平视,庄严而肃穆,安详而宁静。头顶飞鸟盘旋,周围石壁上攀爬着许多小佛,姿势万千,形态各异。大佛右上侧为药王洞,左上侧为天爷殿和西方三圣殿。
经过大佛前行二十多米便至天爷殿,穿过天爷殿又向右上方,这儿路窄壁峭台阶直上,令人胆战心惊,腿抖肉颤!好不容易到了最高处一一西方三圣殿,没体会到“天人合一”的感觉,却着实出了一身冷汗!
原路返回,至韦驼殿转入背面,背面山势较缓,顺便逛了永明寺,便下山。
本想去拜拜石作蜀与姜维,这二位一文一武,名垂青史。石作蜀入孔门,列七十二贤,学成归乡,弘扬儒学,教化万民。姜维九战中原,戎马倥偬,驰骋沙场,为蜀汉半壁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二位乡贤功勋卓著,实在应该拜拜,无奈孩子太小,天热难耐,吃过饭便匆匆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