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是追求牛逼的。”
这不是一句庸俗的神侃,而是一个严正的学术命题。
它是基于生物演化史,并生物学研究最新成果而展开的“消费社会”深度研究的一个鲜明的社会学命题。
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就是当代中国最牛逼的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
以这个命题为核心的思想理论著作,就是他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在郑也夫先生的系列著作中,我读过的,并认为是牛逼的著作有:《神似祖先》《文明是副产品》《吾国教育病理》《代价论》《信任论》,而这本《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无疑是其牛逼中的最牛逼之作。
在互联网为特征的当今信息时代,作为有思想的个人,若想于众人中炫耀一下自己的牛逼,非读《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不可!它的功能、效力,用郑也夫先生的一部著作名称来表达,就是:“抵抗通吃!”
“人的本性是追求牛逼的”,是郑也夫先生《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的核心价值观,或称为主题思想。
该核心价值思想的逻辑是:“人的本性是追求牛逼的。因为在人类演化的漫长历史中物质匮乏如影随形,故物质占有一直是炫耀的利器。但伟大的工业革命将一切稀缺的物品迅速地复制成亿万件,因此报废了传统的炫耀手段。而漫长演化中形成的人类追求牛逼的本能难以改变,此种困境倒逼他寻找稀缺——众人皆有如何牛逼,这稀缺就是一个人在适合他的那个游戏中能够彰显的个性。概括以上的逻辑:恒定的本能——剧变的环境——满足本能的方式必将改变。”
我记得,著名歌星苏芮有一首广为流唱的歌《我拿什么奉献给你》:“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
我以为,将郑也夫先生的“牛逼论”与苏芮女士的“奉献歌”联系起来,很能使我们曼妙地理解“人的本性——追求牛逼”。
专业数据显示,2008年末,私家车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60%左右,标志中国汽车消费进入以私人消费为主的发展新阶段。2009年9月,我买了第一台私家轿车,很是满足了自己的“牛逼追求”。今天,满大街、满院子的私家车,甚至感到“堵心”了,“我拿什么炫耀自己的牛逼”?
同样,1983年10月,我可以用两箱“刘伶醉”宴席我的青年同事,是为一种让惊羡的“牛逼”。今天,“五粮液”“茅台”都上了日常的餐桌,“我拿什么炫耀自己的牛逼”?
如此之类的种种感受与味道,谁人没有过?
如此,不是最为证实了郑也夫先生“消费社会的逻辑”:“恒定的本能——剧变的环境——满足本能的方式必将改变。”
我吃窝头,你吃面包,那是你的“牛逼”,值得炫耀,我也艳羡。现如今,都在吃面包,甚至连面包也都不愿意吃了,我们该“拿什么在牛逼上较量”?
这不是问题吗?这不是最生活的问题吗?
对于“牛逼”的学问,对于“牛逼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牛逼”的追根溯源,郑也夫先生做得是最为牛逼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的理由,一是在于他精读150本中外生物学著作后,浓缩精华地著就了《神似祖先》一书,谈人的生物本能,是最权威的。二是在于他精读100多部中外消费学著作后,写成了预言性著作《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讲“消费心理”与“消费机制”,恐怕学界少有对手,我这样的俗人则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郑也夫先生指出,这“追求牛逼的本性”,在国外著名的“人的需求论”中称为“追求社会舒适”。
何谓“社会舒适”?“社会舒适是一个人在社会、职业、组织、工作场所,或正式与非正式的群体,特别是社会群体中获得的身份和地位上的满足,以及从象征这些身份和地位的职称、目标、占有物和行为中获得的满足。”如此之表达,若用中国的老话儿讲,就是“升官发财以光宗耀祖”。这样的“社会舒适”,这样的“牛逼”,谁人不追求?又有何人没有这样的“本性”或“本能”?
郑也夫先生说,用“社会舒适”这样“文雅”的语词来表达人的本能欲求,尤其是中国人的本能欲望,“不是成功的关键词”,唯有“牛逼”二字才能直达“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直抵“根源”,也最能彰显“人的行为的基本动机”。
郑也夫先生指出:“牛逼一词的原型是‘牛屄’,其词源本身透露出它的含义,即性炫耀与性崇拜。”他以动物中的“雄孔雀”为例证作了简要论说,我在这里就不摘录了,相信有思想的人一悟即明白。我们要抓住和清楚的概念是:“牛逼”即为“炫耀”——无论男女,作为人,谁没有这个“本能”呢?圣贤也是不例外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不是“炫耀”,不是“牛逼”,还能是什么?
“为被承认而奋斗”,是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与哲学话语。郑也夫先生以为,这样的思想与话语,仍然不如“牛逼”二字“霸气”和具有“穿透力”,我以为确是——“为被承认而奋斗”,可以作为“牛逼”的一个很好注释。借此来审视广众的人生,谁人不追求“被承认”呢?谁人愿意接受“被忽视”“被无视”“被蔑视”呢?谁人乐意成为“存在着的不存在”呢?
“追求牛逼”,既是人的生物属性,更是人的文化属性。
“追求牛逼是不轻松的。”
“赶英超美”,不是我们这个民族在1950年代的一次“追求牛逼”吗?其代价不是很沉重吗?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不是我们这个民族“追求牛逼”的再出发吗?历经40年的艰苦卓绝奋斗,我们真的“牛逼”了——“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这个“牛逼”,不是50后、60后、70后、80后等几代人的共同付出吗?
所以,郑也夫先生明确地指出:“忠实不变的是,这种追求被承认的动力仍然是根植在本性当中的。它对于少数更有作为的人来说是一种英雄情结,不是英雄的人也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被承认。现实中,在追求被承认的时候,常常会牺牲舒适。……追求牛逼是不轻松的,英雄的行为更是远离舒适的。”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人类秉承到的牛逼的动力从来都是与追求个体温饱并驾齐驱的。但是二者的冲突,使它们很难放进一个篮子——快乐之中。挑明了——这是两种动机——有利于我们对人类行为的分析。”
从郑也夫先生这个“辩证观”中,您、他、她洞察了怎样的“天机”?
我以为,在实现了温饱之后,“追求牛逼”与“追求快乐”,是复杂的交织——“快乐”中没有“牛逼”,何以足够“快乐”?“牛逼”中没有“快乐”,何以彰显为“最牛逼”?若想获得更进一步的“明白”,我们还是继续阅读郑也夫先生的“消费社会学”吧!
“富裕之后怎么办?”“富裕之后干什么?”是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共同“追问”的“学问为人”问题。
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先生早就探讨过这个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先生也探讨过这个问题。
郑也夫先生的探讨或许更为切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温饱并进而富裕后,“我拿什么炫耀自己的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