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鲁迅先生讲: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然后他又具体解释道:”我这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对钱的态度,可以概括成这样几句话:
1、钱是上帝存在你那里的,不是给你的,回头你要还给他。
2、钱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
3、钱和任何东西,都是为了让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给你带来麻烦。
4、钱是靠挣出来的,不是靠省出来的,而挣钱的效率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
5、钱是花不光的,但是可以迅速(投资|投机)光。
感
钱是上帝存在你那里的,不是给你的,回头你要还给他
很多人一辈子,尤其是前半辈子非常辛苦地打拼,凭自己的能力、努力挣钱,而且常常为了挣钱放弃了一切,比如自己的健康、亲情和幸福。但是他们没有想通一件事情,那就是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挣钱也是如此。对于那些能够留下巨额遗产的人,最终钱只有三个去处:
1、在生前都花掉,花不掉就糟蹋掉。
2、交给国家部门或者慈善机构。
3、留给他人,包括后代。
没有第四个去处。
当代社会有一句话:前半生用命换钱,后半后用钱换命,讲得一点都不错。
如果这样,何不在自己行动方便的时候对自己好一点呢?不要那么拼命的挣钱了,爱惜一点自己的身体,多享受生活。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极限的,在这个极限内努力,效果会比较好,已经接近了自己的极限,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想超越极限,是枉费心机。
挣钱也如此,超过自己的能力去挣钱,即使有所收获,各种成本也会太高,并不合算。想清楚这一点,人就能过得比较潇洒,孔子说“不逾矩”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钱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
钱的本质是什么?
它实际上是对各种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量化度量,而资源本身又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的资源。
当你有效花钱时,就等于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而利用了社会资源,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钱,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这时钱的意义才体现出来。
如果想让钱发挥最大的效能,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它把今天过好。
但是为了攒钱而牺牲当下的生活,是很不值得的事情。
用钱来提高今天的生活品质是我的一个原则,这不仅是为了享受生活,更是因为未来是在今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钱有效的花掉,让自己处于一个好的起点,才能有好的未来。
钱和任何东西,都是为了让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给你带来麻烦。
世界上任何东西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钱也是如此。
对于喜欢的东西,如果付出的代价是让生活质量变差,那就算了。
得到美好的东西是是有代价的,更重要的是,获得这些东西可能意味着我们要失去另外一些已有的东西,这一点绝大部分人会忽略。
�钱是靠挣出来的,不是靠省出来的,而挣钱的效率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
每个人都在讲钱总是不够花,不仅工薪阶层,富人也是如此。
既然钱不够花,只有两个解决办法:多挣点或者少花点。但是从根本上讲,钱是靠挣出来的,不是靠省出来的。
要想多挣钱,就要讲究挣钱的效率,而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挣钱,这种方法显然不可取,一个人就算工作两倍的时间,最多多挣一倍的钱,而任何能够轻松挣大钱的人,单位时间挣钱的效率可以比普通人高出三五倍、几十倍,甚至更多。比如西瓜和芝麻的关系。
想挣钱钱,还有一个秘诀
那就是必须掌握一些大部分人不会的技能。
如果我们想清楚了钱是对资源量化度量,越是稀缺的资源自然越值钱,那么当我们有了别人不会的技能时,我们就是稀缺资源。
�
钱是花不光的,但是可以迅速(投资|投机)光。
挣到钱的人算是幸运儿,但是如果投资不当把钱败光了,那就是我前面讲的“命不好”,而命不好是因为思维方式有问题。
有了钱还要能守得住钱,能让它升值,这才会有好命。
在投资之前,先要风险意识,因为失败的投资一旦发生,就能毁掉人的一生,甚至两代人的命运。
不仅是投资,其实生活中的风险无处不在,做人做事永远要有风险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思
关于风险意识,很多人只局限于金融和自己投资的时候,百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预缺乏风险意识。
比如很多人去国处旅游,总是习惯带奢侈品,这里就涉及到
丢失风险
补缴税的风险
退货的风险
在没有风险意识和具有了风险意识的前提下,做事情的策略会完全不同。
大部分人做事情前只会考虑收益,完全忽视风险。因此他们会简单地采用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只考虑收益、不考虑风险的人,常常得不到最好的结果,而有风险意识的人,做决定时就会稳妥得多,得到的结果也会好很多。
不仅如此,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如果事先有风险意识,我们会采用完全不同的策略做事情。
比如开车我们不会去抢黄灯、学会“防御性驾驶”。
关于投资三个基本问题
投资的行为要围绕目的进行(投资是赚钱而不是交学费)
投资的工具
选择投资对象考量的原则
投资之前先要搞清楚我们投资源的目的是什么。大部分人会说为了发财或者为了回报,投资的第一目的为了保证财产不受损失。
关于投资工具方面由6类:
上市公司可以流通的股票(不包括难以流通、专门挣股息的优先股)。
债券(包括国家政府的债券、地方政府的债券和企业债券)。
不动产(包括地产、土地)。
未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含天使投资和私募)基金。
金融衍生品(比如人寿保险)。
高价值实物(比如黄金、艺术品)。
选择投资对象考量的原则,有个综合考虑回报和风险的量化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夏普比率=(投资回报—无风险回报)/波动性的标准差
行
投资中有很多误区,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后,对大多数人通常给出下面这些建议:
1、彻底忘掉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比如风险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品和高价值实物。
2、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决定在一座城市居住很长时间,并且有能力买住房(不是投资房),还是应该买房的。虽然一线城市房价非常贵,但是大家要首先考虑的是房子的使用价值,而非它的投资价值。
3、除了住房和其它不适合老百姓的投资手段,就只剩下两种了,即股票和债券。从世界范围来看,从几百年的历史上看,它依然是好的投资工具。
4、当投资工具只每剩下股票和债券两种之后,资产配置的策略其实也就一目了然了。首先选择一个历史上表现比较好的指数基金投资。
5、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对风险的承受力和用钱的时间,按比例将资产分配到股票和债券中。比如年轻人和老年人配置是不同的。
6、如果大家在股市投资上运气比较好,投资组合中股票这部分收益的比例会远远超过债券(和现金)比例,比如我们最初设定7:3的比例,现在可能会变成8:2了,这时大家需要拿回一部分股票的收益,而不是理性的股民在股市上一路狂奔。
每次交易都是有成本的,这种投资组合的微调每年来一次就够了,微调的目的,实际上是在实施巴菲特所说的“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任何人只要能做到上面简单的6条,就不悉获得丰厚的长期回报,而且可以比绝大部分专业机构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