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枯燥的,故事是有趣的。把知识巧妙地融进有趣的故事,读故事时习得知识,无疑是最理想的学习方法。
看过《文心》后,我脑海便浮现出相见恨晚这几个字。虽然是一本指导中学生写作书,但是对于喜欢写作和想要写作的我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夏丏尊与叶圣陶先生用32个故事,来诠释有关国文与写作的知识,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知识,读这本书,如同在上国文课,听老师讲授知识,与同学一起学习、讨论、分享心得。它将抽象的国文知识与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情糅合在一起,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在书中,王先生经常与学生亲切交谈,平易近人。国文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将抽象的国文与具体的生活琐事联系起来,充满趣味。不仅仅是作文,任何一门学科,都能与生活联系到一起,因为它们本就贴近生活,源自生活,这样学起来才得心应手。
对于指导读者如何写作,叶圣陶先生笔下这样写道:“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意,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在日常生活、读书中有感而发,联系到其他的事,这便是触发。将这种触发写成文字,便是作文。
叶圣陶、夏丏尊先生笔下的人物对国学都充满热情和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感到惭愧,十几岁出头的孩子就能有如此般的领悟,有家庭教育的原因,但更可贵的是他们对文字的热爱和认真的态度。
文字,只有写出来,读一读,才能见水平。
“作好了最好仔细看过,有一句话一个字觉得不妥当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这个习惯必须养成。做不论什么事情都能够这么认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枚叔的教诲很中肯,值得我们学习。看似容易,但养成这个习惯绝非易事。
就拿我自己来说,看这本书的初衷也是想提高写作水平,虽然热爱文字,奈何水平有限。我以前写作就好似在完成任务一般,积累匮乏、没有逻辑,写出的作文如同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更不愿意回过头来读第二遍。不过,看过《文心》后,我也在尽量克服这个缺点,在保证每天有输出的情况下,不再追求速度,更注重质量。这样,我才会有耐心回过头去再看这篇文章,细心揣摩,遣词造句。
写作之初,我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心中千万言,下笔一篇白;或是:同时好几句话一同窜出,不知道先写哪句好。平时说话没感觉,但把想说的写下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第一种情况是因为是我的阅读量太少,因此无法通过写作来输出,这个只能靠平时的积累了。
至于第二种情况,《文心》给出解决办法。书中写乐华在工厂里为宋有方修改文章情景中,很好地解答了我的问题。一篇文章中,该用什么词,什么句子,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如同翻译,一句英文看一眼就知道时什么意思,然而写出来才会发现都是问题:一股浓浓的翻译腔,句子也读不通顺,用词也与文风不搭……所以,需将句子都写出来之后,在细细品味,删繁就简,重新组合,这才地道。并不是要去学习翻译,只是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
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文字,忠于自己,阅读《文心》的每个故事,我们也会一天天的进步,它不仅仅专属于中学生,对于热爱文字的初级者来说,一样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