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的状态,如今回想仍觉混沌。嗓子像被砂纸磨过,吞口水都带着钝痛,夜里总睡不沉,白天起身便浑身发沉,连抬手翻教案都觉得费力。没精神吃饭,肠胃也跟着闹脾气,肚子胀得发紧,整个人像被灌了铅,连呼吸都比平时重几分。
带着这样的状态进教室,连笑容都变得勉强。本想按往常那样,用几句玩笑话拉开学堂的序幕,可话到嘴边,声音却轻飘飘的没力气。我站在讲台前,看着底下的学生——往日里眼睛亮得像小灯笼的孩子,此刻也蔫蔫地垂着脑袋,有人偷偷打哈欠,有人握着笔却没动,连课堂互动的小手,都比平时少了大半。我试着提高音量调动气氛,可嗓子的痛感和身体的疲惫像两张网,把所有的热情都困住了。那两节课,空气里像是飘着一层灰,连作业收上来,都能看出几分潦草。我忽然发现,老师的“不在线”,原来会像影子一样,悄悄落在每个学生身上。
今早醒来,是被窗外的鸟叫声唤醒的。抬手摸了摸嗓子,痛感轻了大半,起身时,竟能感觉到腿上有了力气。走进教室时,我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像往常那样,在门口笑着喊了声“上课”。话音落下的瞬间,我看见第一排的小姑娘眼睛一亮,紧接着,原本坐着的学生们“唰”地站直,声音比前两日响亮了不少。
课堂上,我试着把语速放得轻快些,讲课文时故意模仿文中角色的语气,还像往常那样,把提问变成小竞赛。没想到,一只只小手很快举了起来,有人回答时还带着小得意,有人没被叫到,还会小声“哎呀”一声。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学生们仰起的脸上,那些亮晶晶的眼神,像小太阳一样,把教室里的沉闷一扫而空。连收上来的课堂练习,字迹都工整了许多,有学生还在末尾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原来,教室是有“感应”的。老师的精气神,藏在声音里、笑容里、举手投足间,悄悄传给每一个学生;而学生的热情,又会像回声一样,反过来暖着老师的心。今日站在讲台上,看着满室鲜活的模样忽然懂得:我们与学生,从来都是彼此的“充电宝”,一句响亮的回答,一个专注的眼神,都是让课堂亮起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