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爱的重量
最近,爱人一直嚷嚷着减肥,上下班步行,吃饭小心翼翼,晚饭基本不吃主食,一副要跟肥胖斗争到底的架式。
我乐见其成,适时鼓励。母亲却不这么想,更反对自己的小儿媳不好好吃饭。母亲讲:“哪里胖了?那么高的个头,根本不显胖。何况本来就不胖,瘦成竹竿就好看?还是不要太瘦。”
在母亲她们那一辈人看来,一个女人长得太瘦,往往意味婚姻不幸福,至少日子过得比较紧巴,属于吃不饱穿不暖那一类。包括岳父岳母,抱有同样的看法,一直反对自己唯一的女儿减肥。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女人微胖是富态,是夫妻感情好、日子过得好的标志。
今天早上,见小儿媳量体重,母亲也站上去试了试,87斤多一点,依然很轻。这个重量,算是母亲比较正常的体重。继父生病那14年,母亲全力照料服侍,体力透支严重,思想压力很大,吃不好睡不香,原本瘦弱的身体更加瘦弱,体重一再下降,最轻时不到70斤,真正的骨瘦如材、弱不禁风。
熟悉母亲的人都讲,当年她之所以那么瘦,就是照顾丈夫给累的,还要自己种地种菜,六七十岁的老人了,肩挑背扛,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什么都得自己干,并且还要把有营养的食物留给病中的丈夫,自然会日渐消瘦。
2012年1月底继父去世后,我和爱人把母亲接到沈阳同住。没了照顾病号的压力,母亲的身体状况逐渐恢复,体重也随之增加,但从未超过90斤。
2021年4月25日晚草于河北石家庄
三十九
谭世英个头不高,年轻时不到一米五七,年过六旬后开始驼背,到七十岁时只有一米五左右,并且后背越来越驼、个头越来越矮。与之相对应,谭世英的体重也很轻,从未超过一百斤。尤其是丈夫李启中患病那十四年,由于身心俱疲,谭世英的体重不到八十斤。李启中去世后,在儿女们的照顾下,她的身体逐渐恢复,逐渐长胖了一些,但最多也就九十来斤。
谭世英体重最轻的时候,应该是二〇一一年,也就是李启中去世的前一年。这一年,丈夫的尘肺进一步加重,数次住院,数次病危,数次被谭世英从死神手里硬生生地拽了回来。这一年,坚强的谭世英甚至累倒了,曾经和李启中一起住院。
当年底,李启中再次病重,住进了重庆市开州区岳溪镇人民医院。
这一次,李启中病得很重,肺部的呼吸功能越来越差,动一下都喘得透不过气来,几乎一步也不能行走。从医院一楼就诊开始,到三楼病房住下,如果仅靠李启中自己步行,竟然要花费三个多小时。
那段时间,谭世英真是累坏了,思想压力也很大。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她只能一个人硬扛着。偶尔儿女们打电话询问继父的病情,谭世英也是报喜不报忧。实话实说又有什么用?儿女们都成了家,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哪有时间来管家里父母的事儿?
当然,儿女们并不是不管,只是管的方式各异。比如小儿子李勤俭,自个儿在东北当兵回不来,就委托他住在岳溪镇上的刘玉珍、陶平两个初中女同学,还有陶平的丈夫魏东,请他们代为照料住院治疗的继父李启中。三个后生尽心尽力,忙前忙后,帮了不少忙,要不然谭世英真有可能崩溃。
尽管如此,谭世英还是病倒了,和李启中一起住进病房,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照顾病重的丈夫。
期间,临时回老家的二儿子李世新因故要回深圳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把他的小儿子李昊盛扔在家里,没人照看。
谭世英心疼孙子,医生给她开的药都没打完,便把李启中临时托付给刘玉珍、陶平,忍着病痛急匆匆地从岳溪场赶回山上老家,生怕李昊盛这个她从小带大的宝贝孙子没吃没喝,更担心因为没人照顾而影响孙子上学。
二儿子和二儿媳常年在深圳打拼,他们的两个儿子,都是李启中、谭世英带大的,从一岁左右开始,一直带到上小学才能脱手。
其中,大孙子李俊逸出生时,谭世英不过五十出头,李启中的身体尚好,带这个孙子,相对不那么费劲。而李昊盛出生时,谭世英年过六旬,李启中己经是个资深的尘肺患者,再带这个孙儿,两人明显感觉吃力。
尤其谭世英,一边要照顾病重的丈夫,一边要抚养幼小的孙儿,经常忙得脚打后脑勺,很是辛苦。尤其是进入二〇一〇后,随着丈夫李启中的病情不断加重,年过七旬的谭世英压力剧增。
到二〇一一年中秋过后,己到尘肺晚期的李启中连生活都无法自理了,没有老伴的照料,甚至连裤子都穿不上。
那时,每每儿女们从外面打电话回来,谭世英都是落寞的,甚至没了教育孩子们的激情,更多的是在陈述李启中的病情,是在说丈夫还能挺多久。
而在此之前,每每和孩子们通电话,谭世英说的更多的是儿女们的工作,是儿女们的夫妻关系,是儿女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是五个子女大小小小的事情。
自从母亲只在电话里诉说继父的病情开始,以李善明为首的五个儿女及其配偶知道继父的时日不多了,也感受到了母亲谭世英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
谭世英的精神压力,其实不只是照料生病的丈夫,她还要照料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李昊盛。
李昊盛是个聪明孩子,每次考试几乎都是班里前三名;上学也很积极,从不迟到,只会早到。李昊盛表现越积极,身为奶奶的谭世英的负担就越重。
每天,谭世英要早早起床给孙子煮早饭,之后抹黑送李昊盛去花园村小学。晚上,要辅导李昊盛做作业,教他怎么写作文。
丈夫病情不是那么严重时,谭世英很乐意照料孙子的饮食起居和指导他学习,每每给在外面打拼的儿女们通电话,不管对方是不是李昊盛的父母,她都会说起这个孙儿的最新变化和进步。
二〇一一年春节过后,尘肺和并发症越来越重的李启中数次住院,谭世英压力空前,己经没有精力照看李昊盛了。
二儿媳袁建梅决定把小儿子委托给她的亲三姐。毕竟,都住在岩上村民小组,两家直线距离不过五六十米,照顾起来也方便。没想到,李昊盛说啥也不同意。
后来,迫于大人们的压力,李昊盛最终去了三姨家,但没过几天,便哭哭啼啼地跑回家,说啥不再去三姨家,说啥要回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刚开始,李启中和谭世英硬着心肠不答应,但终究没能顶住孙儿的哭泣和眼泪,李昊盛得以重回爷爷奶奶的怀抱。
李昊盛笑了,谭世英的负担却更重了。包括陪丈夫住院时,李昊盛临时寄住三姨家里,谭世英三天两头往山上老家跑,生怕宝贝孙子受了委屈。
得知这个情况后,小儿子李勤俭、小女儿李建霞纷纷打电话,劝母亲不要太辛苦,劝她别再管李昊盛。同时,他们还给二哥二嫂打电话,让他们想办法解决李昊盛没人陪伴的问题。
但最终,都因谭世英的坚持而作罢。她总讲:“孩子不干,非要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啷个做噻?我有什么办法?”
就这样,谭世英既要照顾病重的丈夫,又要照顾幼小的孙子,还要忙着种一些玉米、地瓜、土豆和各种蔬菜,经常累得吃不好睡不香,体重一降再降。
实际上,谭世英不仅要照料病重的丈夫和年幼的孙儿,七十出头的老人了,还要不时从事挖地、挑粪等重体力活。
几个孩子多次打电话劝谭世英,叫她别干农活了。但谭世英总讲:“在农村,不干怎么行?也不能啥都去买啊。”
孩子们知道,母亲是不想给后们添太多麻烦,总想自食其力,总想尽可能减轻孩子们的经济负担。
谭世英总讲:“为了给二叔治病,你们几姊妹花了不少钱,我自己种点儿庄稼,怎么也能节省点开销噻。”
除了想给儿女们减轻负担,谭世英坚持种玉米和地瓜等农作物,还有一个她没有说的原因:喂过年猪,过年时杀猪熏腊肉腊肠,之后分成数份,逐一寄给在外地的儿女们,一年也没落下。
兄妹五个总劝继父和母亲别寄了,说邮费太贵不值得。可李启中、谭世英总讲:“这是做父母的一点心意。我们岁数大了,也只能做这些。”
就这样,原本瘦弱的谭世英越来越消瘦。到李启中去世前,谭世英瘦成一把骨头,只有不到七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