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时,我没有多想其他,只想着如何走完矿山,只考虑应该把下一步放到哪里,该怎样迈出下一步,考虑这些无数的步伐会把我引向何处。我完全沉浸在对下一步的思考之中,也许有生以来第一次如此专注暴走金山,超越了自我。
很多时候,遥看目标,似乎高不可攀,其实每向前一步,我们也就距离目标更近一步,每个人只要真诚付出努力,都能够到达比想象更高的高度。
人生就有如登矿山一样,看金矿固然重要,但你又何尝不慢下来,好好的看看沿途的矿床地质特征,甚至停下脚步拿起矿石仔细研究一下。
我们再来详细看看碗子塘金多金属矿矿体的特征。
风化壳型锡、金、银多金属矿体赋存于石炭系勐洪群第二段的褐铁矿化变质石英砂岩中。残余(铁帽)型矿体分布于马鹿根2064高地的西坡,南侧见残坡积型矿体。矿体由残余(铁帽)型矿体风化破碎堆积而成,少量直接覆盖于残余(铁帽)型矿体之上。矿体在平面上呈一不规则的纺锤形,在剖面上呈薄板状或楔形,由山脊往东西迅速尖灭。矿体长约240m,宽20m~99m,厚0.4m-2.9m,平均厚1.26m。厚度变化均受地形控制,东西两侧均因地形较陡,矿体已被剥蚀殆尽,在马鹿根山脊两側矿体才得以保留。
金矿主要赋存于氧化带内,矿石具土状、砂状结构,多孔状、蜂窝状、皮壳状构造。
马鹿根矿段的矿体直接裸露于地表,无上盘围岩;底板岩性为中——厚层状含黄铁矿变质石英砂岩,矿物成份主要为石英,次为黄铁矿,少量铁、泥质物。
金、锡、银多金属矿体系原生含锡、金、银的地质体——含黄铁矿石英砂岩经变质、风化富集而成,与花岗岩的侵入及构造关系不明显。其控矿因素取决于母岩的岩性及氧化程度,宏观上表现为褐铁矿化蚀变的强弱。碗子塘矿区,只有强褐铁矿化的变质石英砂岩才形成工业矿体。弱褐铁矿化的变质石英砂岩一般仅有矿化,其Sn、Au、Ag的品位均未达工业要求;未发生褐铁矿化的变质石英砂岩不含矿。
碗子塘矿区金、锡、银多金属矿其成矿机理:
早期:原生硫化物(如黄铁矿等)开始风化,在氧化和水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作用,形成硫酸盐使水的PH值、En值大大提高,加速了其余硫化物的氧化分解,有用矿物开始从原生载体中分解出来。但在这一阶段中,由于矿物的氧化分解尚不充分,有用组份还达不到工业要求,在岩石中仍可见到大量的黄铁矿,毒砂等硫化物,Sn、Au、Ag等有用组份均还构不成工业矿体。
中期:原生矿物进一步分解,有用组份在表生条件下以化合物或胶体溶液的形式活化迁移或部分沉淀,岩石中的褐铁矿等氧化物、氢氧化物发育。Sn、Au、Ag等有用组份开始富集,形成矿化。
晚期:水解作用进一步加强,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逐渐形成铁帽氧化带,En值下降,PH值升高,有用组份经淋滤、沉淀逐步富集为金、锡、银的多金属矿体。
这次腾冲碗子塘金矿之游对云南金矿的认识又有所增加,快乐瞬间依然充盈在心里,而双脚的水泡仍然疼痛不已,路途中的酸甜苦辣,都会随着时间的消逝,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矿山之旅,目的地可以不同,但那份对于云南宝藏的热爱将会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