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之间,曾有一番颇具诗意的问答。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番对话很可玩味。子贡富可敌国,其言“贫”者,潜台词是,我能做到“富而无骄”,与颜回的“贫而无谄”孰优孰劣?但在孔子看来,“无骄”“无谄”只是没有恶习,还要更上层楼,故用“贫而乐,富而好礼”勉励子贡——颜回恰恰符合“贫而乐道”的境界,子贡是不如他的。子贡深晓老师的期许,故引用《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示进步的决心。切、磋、琢、磨是对玉石象牙的加工打磨,针对的是天然美质,绝非“朽木不可雕也”的“粪土之墙”。子贡以此自况,体现出修身不懈的决心,也隐含着一种内在的自信——我有美玉之质,只是需要不断打磨。不卑不亢,从容得体,难怪孔子要称赞他“告诸往而知来者”。
《礼记.学记》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蕴含着教育的基本规律。古人所谓“知道”,是说“通晓大道”。如何“知道”?关键在于“学”。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将“学”解释为“觉悟”,即“学”不是外在的灌输,也不仅是知识的获取,而是要唤醒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智慧与德性。
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约翰.怀特区分了人的两种需求:基本需求和内在需求。前者是肉体和精神都有的需求,比如衣食住行等维持健康的身体所必需的东西,维持一个人基本的自尊从而去追求人生目标等。“基本需求本身并没有被看作是一种目的,而被视为获取更广泛意义上的幸福的必要手段”。与之相反,“内在需求不再是某种更深层目的的手段,而是真正的目的的自身”。
面对基本需求,学校或许不能做太多,但学校可以培养和帮助学生灵活思考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帮助学生在面对价值观冲突时作出更好的抉择。学校可以和家庭一道在合理饮食、加强锻炼以及注重身心健康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对他们的情绪和身体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控。为此,学校需要帮助学生获得一些相关的知识,以养成那些不可或缺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还应该帮助学生理解诸如和平、收入、生态、自由和幸运等这些基本需求对他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意义。
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是幸福美满的。幸福而充实的人生就是拥有有价值的追求。
个体能够选择哪些有意义的价值?教育者如何进行价值引导?这就涉及到价值创造。价值是被不断创造的,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可以作出自由抉择,并选择首先做什么。学校教育并不是将所有人带入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时代,而是帮助学生在有意义的关系和活动中作出更好的选择,帮助其走向幸福生活。
作为价值创造和价值选择的个体,学生离不开学校的价值引导,这就需要学校提供一些让学生值得做的事情,比如参加社区活动、参与艺术及文学创作、追求新知、助人为乐、动手实践、锻炼身体、观察自然等活动,同时,使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都养成维护和保持与父母亲人、伙伴朋友亲密无间的关系和互相关心的习惯。
面对复杂多样的价值活动,总有价值冲突的存在。比如,听爵士乐比听古典乐更有价值吗?学校所能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这些事情有洞察、辨别能力,告诉他们不同事情的不同价值,通过价值澄清和价值反思进行价值创造,并去影响和重塑文化。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打开世界五彩缤纷的大门,让学生熟悉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鼓励他们参与其中,并使他们对事物本身的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生涯中能够进行价值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信守承诺且满怀成功的信念。
当然,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中,知识是重要基础。(18.11.21《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