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年2月25日,董卓讨伐袁绍的军队到达阳城。当天,阳城人山人海,很多百姓从远方赶来参加这里的“祭社”活动。士兵们杀死了参加集会的男子,凶残地割下他们的头颅,血淋淋地挂在车辕上,并且霸占他们的车辆财物和妇女,一路高歌回到洛阳。董卓下令焚烧这些人的头颅,将妇女和财物赏赐给士兵。
一群官兵,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向上级报告剿匪大捷,邀功邻赏,令人发指。在古代上,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商君书》载: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每五人设有“屯长”,一百人设一“将”。百将、屯长在作战时如果得不到敌人首级,要杀头;如果得到敌人三十三颗首级以上,就算达到了朝廷规定的数目,可以升爵一级。董卓下达“KPI”,军队的绩效指标是以敌人的首级多少为标准。领导要的是“结果”,找不到敌人或者打不过怎么办,那就找老百姓顶数。
如何才能避免滥杀无辜,王阳明当年剿匪,就明确不唯“结果”,而是建立过程导向,在土匪猖獗的村庄建立保甲制度,管理过程,接受结果。有好的管理过程,就不会有太差的结果,这才是正道。
企业很多管理者,尤其是老板,经常对下属说我只看结果,不管过程。下达一项任务后,就做甩手掌柜、坐等结果,最后业绩不好就严厉批评,团队矛盾就各打五十大板。这种管理方式看似“放权”,实际是一种懒政。
如果老板一心想要结果,下属就会以你意想不到的路径和根本无法承受的代价,把结果给你交上来。比如,公司要销量排名,经理人就会放政策、做促销、给账期,甚至亏本出货,完成销售额指标拿奖金,结果是职业经理人上上下下都赚钱了,亏的却是老板;如果老板只看“利润”,经理人就不想做任何投入,砍掉一切可以砍掉的费用,竭泽而渔,牺牲公司未来换取今天的利润。
什么情况下可以强调“结果导向”?主要对于成熟的、有稳定流程的任务,团队上下已经很熟练,有一套作业标准,整个过程很清晰,这时只看结果是可行的。比如工厂的流水线作业、酒店餐厅服务等。除此之外,管理基本上都要追过程。追过程,不是对下属工作的监视,也不是对员工进行严厉控制,而且要协助你的团队,解决执行过程中遇的困难,让他们一直处在工作的正轨上,而且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目标,不至于事后要你老板去救火、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