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三位皇帝。
汉文帝刘恒恪守老子所教的三宝法则:“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真正做到了以“仁道”治理天下。因此,才赢得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的赞誉。
01、出身卑微,被封代王
高祖三年,刘邦击败了项羽封立的魏国,将魏王豹的宫女俘虏到荥阳,
刘邦见一姓薄的女子颇有姿色,就纳入后宫,转脸就忘了。
一年后,刘邦又一次想起了她,就找来宠幸,薄氏说:“妾昨夜梦见一条龙伏于腹上。”刘邦说:“这是要尊贵的兆头,朕成全你。”
不久后,薄氏生下刘恒。一个偶然的机会,薄姬被刘邦看到,刘邦很喜欢,
就把她提升到内宫,成了自己的妃子,封为薄姬,后来她给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刘恒。
薄姬是一位有文化、有修养的贤妻良母,她非常喜欢读《老子》,对黄老之说很有认识,懂得谦让无为之道,不争不求。
所以,她才没有像戚妃一样,被吕后嫉妒痛恨,最后遭遇迫害。
刘邦当皇帝后,刘恒只有八岁,被封为为“代王”,驻守北方的河北山西一带,是边防匈奴的前线要塞。
薄姬抓住儿子被封王守边疆的机会,认为儿子太小,不放心,恳求刘邦自己要跟儿子一起去代北。
代国在今天的内蒙和河北一代,在汉代的时候还是一个荒凉偏僻的地方,那里只有贫瘠的土地和近在咫尺的北方蛮族——匈奴。
因为薄姬早已看透汉室宫廷的复6杂矛盾,又担心儿子和自己遭到吕后谋害,还不如远远避开。
因此,汉文帝刘恒八岁后,一直是和母亲在一起,并没有和刘邦在一起。
02、为人宽容低调,保全性命
汉文帝的一生,主要是受她母亲的影响,从小受母亲黄老之道的熏陶。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
因为出身卑微,刘恒在代地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以身作则。
他出身卑微处事十分小心,给人留下“贤智温良”的好印象。
刘邦死后,由刘邦及其正妻吕雉的儿子刘盈继位。
汉惠帝刘盈身体和性格都比较柔弱,所以即使名义上是汉帝国第二任继承人,但朝政基本上由他母后吕太后掌。
惠帝英年早逝,诸吕掌握朝中大权。吕后对母家吕氏子弟加意提携,委以重任。
吕后不仅封她的父亲吕公、哥哥吕泽为王,还封吕泽的儿子吕台为吕王。
吕氏势力日增,政治权位甚至压倒了周勃、陈平等开国功臣派。
而刘恒是个极为低调和恭顺的人,平时就在自己的属地安分守己,极少和当时的权臣往来。
以他的性格和他所掌握的资源是威胁不到吕后的统治的,至少在吕后看来他威胁不到。
03、地位低下,却被选中皇位继承人
元前180年,吕后驾崩。在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将军灌婴的配合下彻底铲除了窃权的吕氏家族,同时也废除了吕后扶持的傀儡皇帝少帝。
周勃等功臣派认为刘弘并非汉惠帝亲生子,又怕齐王势力太壮大,不好控制。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所有儿子中,地位最低,为人宽厚,被认为是当皇帝理想人选。
04、为人谨慎,思维周密
汉文帝是一个为人谨慎、思绪周密的人。当朝廷混乱,天下无主的时候,朝中大臣们决定拥立他为帝时,他刚开始是拒绝的。
他不相信有这等好事,因为他对自己的实力有充分的了解。
他明白当朝大臣正是因为他是地方藩王,没有什么实力,认为上位后好摆弄,才千挑万选的选中他。
所以从进入长安前就显得非常的谨慎,他在路上两次停下,派亲信进入长安打听情况,没有异常时才继续赶路。
而且,就算是他觉得非常危险,也只带了六人进京,而当大臣外出迎接时,他是下马还礼的。
公元前179年,刘恒继天子位,后世称为汉文帝。他们拥立24岁的刘恒为皇帝即位。
进入长安后,第一件是就是派亲信掌握京城的军队,任命随自己从代国一同前来长安的亲信宋昌为卫将军,张武为郎中令(掌管人事)。
然后他连夜下了诏书,大赦天下,接着又废除了一人犯罪,株连父母妻儿的连坐法。
推行“礼”教,号召全国尊老爱幼,救济鳏寡孤独、贫穷的人……
汉文帝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
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汉廷中央。
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也恢复了爵位和封地。
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也分别赏赐、分封。随新帝入朝的官员,有的官至列卿。
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立刘启为皇太子,也即是后来的汉景帝。
这些措施深得人心,社会风气迅速好转起来,使得文帝的帝位得到巩固。
05、一系列英明举措,开创良好局面
当时社会饱经战乱,百废待兴,全国上下,都需要休养生息。
汉文帝的道德修养很高,学老子,行黄老之道。
(1)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汉文帝即位之时,不仅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还相当困顿,政府连捐税都收不上来。
汉文帝对农业非常重视,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废除严苛的刑罚使流民归田。3
他鼓励农桑,轻徭薄赋,刘恒曾两次减少田租为原来的一半。
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老百姓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为了劝农耕种,每年春耕的时候,他都会亲自带着大臣们下地耕种,后宫嫔妃们也要养蚕、织布。
那时常常发生洪涝灾害,和喝水泛滥,农田被淹,房屋倒塌,老百姓流离失所。
汉文帝为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刘恒发动官员和百姓兴修水利。水患得到根除,老百姓安居乐业。
他放松对自然资源的限制以宽工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粮食丰收、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快速发展。
(2)身体力行,勤俭节约
汉文帝是勤俭节约的典范。他平时穿着十分简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
即位皇帝后,一件袍子,一直穿了二十年,缝缝补补,就没有换过一件新的。
就连宠爱的慎夫人也不许穿拖地长裙,不许使用秀彩色花纹帷帐。
他从不建设宫殿、豪华车辆等浪费钱财。他还屡次告诫手下大臣不要向皇宫进献奇珍异宝。
曾经有人想给皇帝做个露台,当时预算了一下,需要百金,汉文帝就不让做了,
他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就连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不准使用金银铜锡等金属装饰,只使用瓦器,坟墓不准高大。
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
(3)成全孝道废酷刑
刘恒本身是大孝之人,对孝子贤孙自然是惺惺相惜。
当时只有15岁的小女孩缇萦向汉文帝向书解救自己被判肉刑(或割去鼻子,或砍去一足)的父亲。
说明“受过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的道理!
文帝看完状纸立刻就被小姑娘的孝行所感动,当即就召集大臣研究并发布了废除肉刑的政令。
(4)对边境的政策很合理
文帝在位期间,为了谋求安定的和平环境,对北部匈奴采取守势。
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继续执行和亲政策,避免大动干戈。
然而,匈奴虽然受益于和亲政策,但是却不信守和亲的盟约,再三侵扰。
文帝只好派兵还击打退强敌,匈奴退出塞外,汉军也不追击。
汉文帝对南越武王赵佗采用安抚政策。吕后统治时期,对南越实行经济封锁政策,赵佗即以兵戎相见。
文帝即位后,改变扼杀政策,采取安抚政策,向南越提供发展生产所需的铁器、农具、马牛羊等。
并派人修葺赵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坟,置守邑,岁时祭祀。又撤掉进攻南越的军官,拜赵佗的兄弟做官。
然后,遣陆贾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诚意的感召下,赵佗谢罪称臣,从而再次赢得了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汉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用兵,尽力维持相安友好关系,以礼相待,兄弟相称。
这对于加强中原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增进友谊,起了很好的作用,
进一步促进了汉朝时期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5)放宽政策,发展经济
在经济上他也是一个专家,除了不断减税和减少征发民力,以民休养生息外。
他还通过放松管制,废除盗铸钱令,允许私人铸铜钱,有利于货币流通。
另一个经济措施就是放开资源的限制,朝廷对所有的山川河流湖泊等
包含的农林渔业、矿产、土地,不再进行限制,鼓励人们开发利用,经营商业。
在这种开放和轻松的环境下,各行各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发展迅速。
同时在全国各地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因为经营有力、气候和谐,没有天灾人祸,全国政通人和,一篇欣欣向荣的景象。
据说到了汉文帝后期,全国所有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国库的钱财无数,国家财政非常充实。
(6)重用人才,从谏如流
汉文帝当上皇帝后,多次鼓励郡国推举人才,选用了不少有才能的人士。
著名的才子贾谊、晁错,都是汉文帝发现的人才,并得到了破格提拔。
贾谊在汉文帝初年成了文帝时期著名的有才之士,汉文帝发现贾宜的确学识渊博、议论精深之后,就重用他、提升他。
一年时间,便升任太中大夫,专管议论国家大事。汉文帝对他多次提拔,采纳他的政策主张。
贾谊的《过秦论》等著名政论,不仅对当时有重要影响,也成为后人引以为鉴的著名政论文章。
汉文帝前元十五年,汉文帝下诏令,要朝廷大臣推举贤良文学士,晁错是被推荐者之一。
汉文帝亲自提出策问,晁错在《举贤良对策》中就治国的原则发了一通议论,主要精神是兴利除害、尊主安民。
在武将里,汉文帝发掘、储备了周亚夫和李广两位将才。
汉文帝发掘周亚夫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当时,匈奴大举入侵。汉文帝调集了六路大军,保卫长安,周亚夫是其中一路的指挥官。
当时,汉文帝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但他仍坚持带着慰问品,亲自去各个军营慰问将士。
在这个慰问的过程中,各地军营的指挥官都为了配合君王的视察,穿着日常礼服欢迎汉文帝,而且任由汉文帝的车队在军营中移动。
然而,等汉文帝到了周亚夫所在的军队,周亚夫却坚持用战争状态下的君臣礼节接待汉文帝。
他不但不跪拜,而且他还要求汉文帝的车队必须按规定移动。
这个做法让汉文帝身边的很多臣子颇为不满,但汉文帝反而因此看重周亚夫,认为这才是真正将军该有的样子。
第二年,汉文帝去世,临终前他特别交代儿子汉景帝,未来如果发生战争,真正可以委以重任的将军只有周亚夫。
后来,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成功平定了叛乱。
除了周亚夫之外,汉文帝在跟其他有才能的朝臣互动的时候,都是保持着谦虚和谨慎。
他能发掘人才真正的价值,委以重任。他更尊重人才,能够听取他人的劝谏,
汉文帝还号召全体朝中大臣认真思考皇帝的过失,积极推选贤良方正、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来纠正皇帝的错误。
汉文帝当政时期,敢于直言劝谏的人特别多,最典型的就是张释之。
张释之是汉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以执法如山著称,即便是面对皇帝,他也敢于坚持原则,据理力争。
比如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路上恰好遇到一个来长安的外地百姓。
这个人第一次见到皇帝出巡,出于紧张,躲在一座桥的下面,想等车队过去后再离开。
但是这个人没有经验,他以为车队已经过去了,其实过去的只是开路车队。等他从桥下出来时,恰好就惊到了皇帝的马车。
虽然没有发生意外,汉文帝非常生气,想重罚这个乡巴佬,但张释之只判了这个百姓罚款,对此,汉文帝很是不满。
张释之并没有因为皇帝生气,就改变判决结果,而是拒绝了皇帝,坚持按照法律判决。
后来,他同薄太后讨论这件事,认为张释之做得对,自已原来的初衷不符合法律规定,只是个人的想法,
他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还称赞张释之,说廷尉就应该这样。
一个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又爱民如子的治世明君形象跃然纸上,给后世所有帝王,提供了一个范本。
(7)爱民如子,体恤百姓
按照当时的传统做法,皇帝死了,整个天下都要跟着表达哀伤。首先,长安城要成为全国最伤心的城市。
老百姓要在官员的组织下,到皇宫外痛哭流涕,比着看谁哭得更伤心。
同时,整个国家都要处于集体办葬礼的状态下,结婚之类的重大喜事都要全部取消,喝酒吃肉也在禁止的范围内。
对这些繁文缛节,汉文帝全部进行了改革。
他在遗嘱中说,坚决不允许组织老百姓来宫门口排队痛哭,也不允许在宫门外搞什么仪仗展示。
全天下的官员和老百姓,只要追悼三天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结婚、喝酒、吃肉,统统恢复正常。
这些英明政策使西汉帝国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
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
06、事母至孝,敬老人
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
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
给太后煎好的汤药尝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地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
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整日整夜的没法合眼。
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
他不但孝敬母亲还推己及人,对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
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
赐给九十岁以上老人之物,必须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其他由啬夫来送达。”
代表国家向老人行孝,刘恒可说是首开先河。
汉文帝刘恒因此以皇帝的身份入选中华历史上有著名的“二十四孝”!
07、钟情窦皇后,不离不弃
汉文帝还是历史上风流韵事最少的皇帝之一,他一生钟情于窦皇后,两人相伴度过了一生,最终合葬于霸陵。
窦皇后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因为父亲出去抓鱼不小心掉下了悬崖,母亲也很快因病去世。
只有她一个人带着弟弟妹妹生活,但后来窦皇后被选入宫中做宫女,窦漪与兄弟很早就分开了。
窦漪房入宫后,窦太后的人生轨迹被改变,一步步成为一国之母。
在做皇帝之前,刘恒非常喜欢窦漪房。当时,窦漪房只是一个普通的妃子。
窦漪房被代王偏爱,他们形影不离,琴瑟和鸣。一起游玩,一起聊天,卿卿我我,恩爱无比。
不久窦皇后为汉文帝刘恒生下一个女儿,虽然是女儿公主,他也非常喜欢。
后来两人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刘启,次子刘武,三个孩子的出生也巩固了二人的感情。
文帝登基后,对窦皇后更加宠爱,他们常常在一起批阅有奏章。
皇后也是非常有政治头脑的,经常帮助文帝出谋划策,文帝也是离不开窦皇后。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母仪天下的皇后双目失明了,汉文帝遇到了慎夫人,窦皇后逐渐失宠了。
慎夫人有美色,擅长音律,她的衣服上没有绣纹,她的美丽和简朴得到汉文帝喜爱。
刘恒带着慎夫人出宫游玩,二人看到了慎夫人家乡的方向。
慎夫人起了思乡之情,刘恒便让慎夫人鼓瑟,他引吭高歌。
窦漪房看得开,她觉得皇上喜欢慎夫人是好。
但相比她与皇上之间的感情,他们之间的感情只不过是一朵浪花而已。
事实也确实如此,刘恒只是看上慎夫人,不可能爱上慎夫人,更不可能让慎夫人取代窦漪房的位置。
汉文帝虽说对窦漪房没有了最早之前的恩爱,但是却依然非常尊重她。
由于窦漪房双目失明,行动不便,刘恒与她一起出席的活动少了很多。
但是宫里的一些重要活动,他必会领着窦漪房一起参加。
后来,大臣以帝王过于沉迷美色为借口,提醒汉文帝,说过去有多少帝王因美色误国,要引以为戒。
汉文帝听了后有了警觉,对慎夫人的宠爱也就收敛了些,对窦皇后呵护有加。
公元前157年,一代英明帝王病死于未央宫,结束了自己短暂但辉煌的一生,享年仅46岁,死后葬于霸陵。
他临终留下遗嘱,丧礼不能大操大办、奢靡浪费,不能扰民、不能影响社会政策秩序。
汉文帝在位期间,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为汉朝的繁荣和富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开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刘恒是一生都注重简朴,勤政爱民,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他励精图治创盛世文景之治,是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