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通译】
孔子说:“颜回学问道德接近完善了,可是他经常贫穷。端木赐不听命运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学究】
这里说到“清贵浊富”的规则。
颜回的确是孔子所有弟子中学问最好的学生,也是孔子得意门生,这样一个学问深厚又品德高雅的人,却时时被贫困所困惑,以至于死了都没有钱下葬。这是为什么呢?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很多学者或者专家都在探究这个问题,始终困惑人生。其实就是两个字“清贵”。
而子贡并不是孔子学生中学问好的弟子,但他做生意却屡屡得手,不断积累,最后富可敌国。这又是为什么呢?也是两个字“浊富”。
这样说似乎没有道理可讲,是否这样探索的结论就是要发财就不需要学习呢?谁也不敢这样论断。其实学习只是丰富知识,运用知识才是智慧,做生意并不需要多少知识,但一定是智慧之人;而学问就要大量积累知识,才可以学贯天下。
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件事,就是命运的问题。这里不做展开。
【原文】(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通译】
子张问如何成为善人的道理,孔子说:“不跟随古人的足迹,其学问修养就不会到家。”
【学究】
这里又说到成为善人的条件,那就要好好吸取先人的经验智慧,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善于在他人的经验基础上继续精进,才更有机会创造新的成就。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有意无意应用经验智慧和先验智慧,也就是逻辑和灵感同时存在,就是一种通透的经历。孔子在这里说到要巡先人之迹就是告知所有后学者,这样发展相对安全和快捷。不过孔子并没有带我们探究生命本源的东西,一直停留在社会的范畴中。
【原文】(11.21)
子曰:“伦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通译】
孔子说:“听到人家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这样的人是君子呢?还是伪君子呢?”
【学究】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这样的事发生太过正常,但对其的反应就看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孔子用君子和伪君子的说法来论断,比较粗浅。
这里有探索人性格的话题,每个人对人、事、物、钱的态度和敏感度都不一样。有些人敏感于人,有些人敏感于事,这些都和这个人本身的认知点有关,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定是什么样。
孔子始终站在社会的角度看人和人的行为表达,可是人在社会中还有自然性,精神性,三者合一才是生命本性,孔子执一点而究根本也会失之偏颇,值得商榷。
君子与伪君子,到时社会性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