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是他们自己并没有留下著作,《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编写的,苏格拉德的思想和生平则是被他的学生——柏拉图所记载。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好奇的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给出解答,这样的形式最贴合哲学的本意——追求智慧。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也是采用对话的形式,以青年和哲人的对话,系统地介绍了阿德勒心理学。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创者,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最开始也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人物,后来因为观点冲突,和弗洛伊德决裂,最终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人在社会中生活,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要寻找答案,这本书给所有的人生问题找到了根源,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勇气。很多人评论说看了这本书醍醐灌顶,我倒没有这样的感觉,不自夸地说,这几年我隐约也感觉到,人生要获得幸福,最重要的就是勇气,其实和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但是我的想法只是一个感觉,不成体系,缺乏逻辑性。这本书完整介绍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思想体系,细致而有条理,给了感觉以理论支撑,读起来让我时不时感叹,原来是这样!
阿德勒心理学和弗洛伊德最大的不同:弗洛伊德强调原因,是决定论的,通过分析精神分析来为人的行为找到原因,他有一句著名的话:“人的一生都在弥补童年失去的东西”。而阿德勒心理学完全不一样,是目的论的。他认为人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才给过去赋予了某种意义,过去的经历没有那么大的威力,是人自己选择了当前的生活方式,这种说法让人耳目一新,也为人生指明了方向——既然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那么你可以选择艰难的生活,也可以选择自由和幸福,只要你有改变的勇气。
整理一下书中的内容:
1.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我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人不是机器,过去的一切并不能决定现在的所有,也许在你很小的时候,你不得已选择了现在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但你现在心智成熟,对社会人情更了解,完全可以重新选择。要知道,不是每一个童年不幸的人长大后都会报复社会,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过往的创伤经历,这没有任何意义,只不过是你不愿改变的借口。改变意味着要用一种新的方式去生活,要面对很多未知,这需要勇气。
2.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任何烦恼都有他人的因素,因为有他人,就有了比较,有了比较,就有了高低,就会让人心理上产生不平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把他人看成是竞争的关系,永远都在担心失败,实在太累。解决方法就是不和他人竞争,他人是你的伙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人人都是平等的,自己只和自己比较,向着理想的自己努力。
3.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阿德勒心理学的另一个前提,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人不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有一句犹太谚语:如果你不能为自己而活,那么还有谁能为你而活呢?从小接受的赏罚教育,让我们习惯于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别人的想法,我们无法左右,这让我们无法自由生活。要摆脱这一点,方法就是做到课题分离,就是分清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别人的事情我们不干涉,也不让任何人干涉我们的事情。如何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呢,非常简单,就是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4.共同体感觉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终点是共同体感觉,什么是共同体,小到家庭公司,大到国家地球全宇宙,人要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一种“可以在这里”的共同体感觉,如何形成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关系呢,需要和他人发展“横向关系”,即“虽不同但平等”的关系。和横向关系相对应的是纵向关系,即一种居高临下的操控与被操控的关系。横向关系中没有奖励,也没有惩罚,有的只是鼓励。
5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珍惜当下,是我们对人生最认真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