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们身边患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这两天我读了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今天我将结合蛤蟆先生的过往经历,来探讨一下他为什么会抑郁。
书中的蛤蟆先生跟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当我们弄明白蛤蟆先生抑郁的原因时,多半也能找到孩子们抑郁的源头。
01
婴幼儿时期得不到父母的爱
蛤蟆先生的家庭条件十分优越,他是一枚令人羡慕的富二代。家里衣食无忧,不必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为了生计去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要是论资排辈,蛤蟆先生的祖上肯定是个大地主。祖父和父亲给他留下了一栋豪宅,还有大笔的遗产。
然而,这个家庭对他精神上的帮助,却是少之又少。父母总是害怕宠坏了他,对他的态度始终是严厉而冷漠。
蛤蟆先生的童年记忆里满是孤独和悲伤。父亲总是板着脸,而母亲也会遵循丈夫的育儿准则,收起慈爱的一面,很少去拥抱孩子。
所以在这个家庭里,这些伤心的话四处飘荡:
‘’要我跟你说多少遍?不准这么做!“
”回你的房间去,没想好怎么道歉,不准下楼!“
”我受不了他这副样子!”
父亲对待他永远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模样,在家里大事小事都得听父亲的,他的话就是圣旨。当蛤蟆先生委屈的时候,父亲不允许他哭泣!
02
压抑自己的天性
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蛤蟆先生学会了压抑自己的天性。毕竟他很弱小,没有什么力量,离开了父母的庇护,都没法存活下去。他只能事事去顺从父母的意思。
在这个家里,好像总有一把无形的锁,困住蛤蟆先生的思想。他不能拥有负面情绪,也不能拥有独立的想法,因为这些都会遭到父亲的反对。
蛤蟆先生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愤怒,因为每次他很生气,想表达愤怒情绪的时候,父亲都会严厉地制止他。蛤蟆先生只得吞下愤怒的火苗,化为内疚。总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才会让父母不满意。
长此以往,蛤蟆在这个家庭里进化出一种应对策略:父母说的都是对的,父亲的责骂和训斥也是对的。
他就要当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所有的事情不用自己操心,父母会帮自己搞定一切。而他能做的,还是跟幼儿时期一样,想着办法取悦父母,争取博得他们的满意。
蛤蟆先生在强势的父母面前,被迫养成了软弱,爱讨好别人的性格。他永远都是在依赖他人,却怎么也学不会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按照自己的心愿,做一回自己。
03
把愤怒的焦点对内
人类与其他物种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七情六欲。悲伤,快乐,深情,恐惧,愤怒,这些都是儿童的基本情感。而蛤蟆先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被允许拥有这些负面情绪。
当他面对委屈或者愤怒的事情时,他找不到渠道去发泄。小孩子应对愤怒的情绪,可能就是当街打滚,又踢又叫。而大人们应对愤怒的情绪可能是直接吵一架。
愤怒情绪就像高压锅一样,压力过高的时候,打开阀门对外排气,才不会爆炸。正常人都是通过对外宣泄一通,将不良的情绪排解掉就没事了。
而蛤蟆先生的性格注定了,愤怒的时候,矛头不敢对外,只能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去内耗攻击自己。
每当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对他的冷漠,蛤蟆先生在内心就忍不住涌起一股愤怒的火苗。然而,要是没有父母的照顾,蛤蟆先生怎么能拥有让别人羡慕的优越生活呢?他只能把这些不满全部压抑在心底。
当一个孩子面对权威的力量,没法随心所欲去做出本能反应的时候,他只会惩罚自己,生闷气,一个人把坏情绪都闷在心里。长此以往,这些负面情绪就一点一点吞噬了一个人的精气神,让他陷于抑郁的泥潭之中,无力自拔。
04
懦弱的蛤蟆先生,不敢与别人发生正面冲突
蛤蟆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养成了懦弱胆小怕事的性格。因为他一直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他也曾试着自己去拿主意,可是每次刚开头,就从父母那里得到一堆冷嘲热讽。
无论他做什么,父母都会指手画脚,奚落他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因此,他把自己缩小到儿童心理状态,觉得自己一直都是弱者。所以,当獾要夺走他的董事会领导权力时,他就不由自主想起小时候,父亲也是这样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一场博弈,你进我退,你退我进。蛤蟆先生就是讨好型人格,害怕冲突。面对獾的进攻,他第一反应就是放弃自己的利益,下意识地退回到安全领地。
他为什么会这么懦弱呢?因为从小到大,他从来就没有赢过一次!现在面对獾的进攻,除了放弃又还能怎样呢?
过往的处世法则,让他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路径依赖。他们都是强者,拿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只能忍让。等到风平浪静,当他退回到角落时,他多半会后悔自己的轻率,反刍,拧巴,纠结,内耗,如影相随。
05
蛤蟆先生一直在为童年找补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蛤蟆先生的父亲一直想让他接班家里的酿酒厂。可是蛤蟆先生害怕工厂里可怕的气味,还得一大早七点半就去工作。父亲要他承担起责任,因为公司必须让自家人管理才比较放心。
蛤蟆先生对自己没有信心,父亲就开始责骂他是个废物,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刺激他。蛤蟆先生被迫找了一个初中老师的活,就是为了逃离父亲的掌控。然而不论他做得多么好,还是得不到父亲的承认。
当他从家里独立出来之后,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构建自己的生活,还有自己那些浮夸和离经叛道的种种行为,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博得父母的关注。
说到底,不论蛤蟆先生怎么折腾,他只是想为自己的童年找补,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得到父母的满意和赞许,从心底为他骄傲。可是即便到父亲去世,蛤蟆先生的所作所为,都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
06
不被理解
蛤蟆先生的父亲去世了,那个笼罩在他身上无形的枷锁也被解除了。他做了许多刺激性的事情,偷车,越狱,变成伪装大师,跟警察斗智斗勇,跟别人打架被打得落荒而逃……
他原本以为自己从这些事情中,能找到快乐。然而,他收获最多的还是朋友的不理解,甚至指责他寒碜,邋遢,丢人现眼。
蛤蟆很难过,自己平生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被别人理解,父母,朋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他。他内心愤怒抑郁的情绪都堵在心口发酵,最终让他陷于了抑郁之中,无法自拔……
在蛤蟆先生身上,我看到了很多青少年身上也有许多让人头疼的问题,比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逃学、旷课、夜不归宿等等,这些还是我们能看得到的问题。
还有更多问题,隐藏在冰山一角。有一些孩子的世界与父母完全隔离,回到家就关进了自己的城堡里。这些孩子让父母感到深深地焦虑,他离经叛道,他出格,他郁闷,他冲动,所有的表现都指向一点,他的想法和需求被外界忽略了。
很多在我们看来很小的事情,在孩子的世界里,就是天要塌了。孩子过不了这一关,大人又理解不了。他们就把自己逼进死胡同里了,抑郁想不开。
我想父母此刻能做的,唯有关心和重视他的每一个需求。放低姿态,用温暖和爱,化解那颗冰冻的心。
猜你喜欢:
01 “捧在手心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隔代亲,为什么如此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