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套路: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

如想想看干货,请看文章后面的避免套路的五十条建议。

本书亮点:

1.让人知道大脑做出一个决策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更好的决策?

2.我们什么时候应该怀疑大脑的正确性?

3.让你认识到大脑其实是把双刃剑,它并不全是为我们自己工作,而是更多的保证原始需求。

理清观念:

1.人们描述复杂和混乱的事物时,习惯做简单的划分,但相对简单=缺乏洞见,并且心理学≠励志药方。

2.大脑擅长检测模式、发现规律、预测威胁、 讲述故事,它喜欢稳定、明确、持续一致的事情,将相反的因素认定为威胁,副作用就是大脑乐于陷入套路,产生偏见、误解、妄想。大脑的工作目的是自保,而这个过程会出现正向和反向的作用。

本书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人渴望确定性,并希望自己是对的?为什么人会靠记忆支撑这种感觉?

为什么人喜欢赋予巧合意义,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给事物建立联系?

为什么人喜欢“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

为什么人努力规避失败?

为什么人会调节道德行为,以此获得心理平衡?

为什么人会陷入后悔的怪圈?

为什么该用特殊策略时,人往往选择一般策略?

为什么人总是做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自毁想法和自毁行为是怎么产生的?

人渴望获得答案

因为渴望,所以大部分人会轻信答案,进而盲从。

真相是往往答案是不存在的,别人和自己的答案很可能是自己妄想出来的。

科学家会更渴望了解起因,而非答案。

大脑越复杂,副作用越多

虎鲸由于需求简单直白,所以经验传递也更有效,人因为需求复杂模糊,所以经验传递的误差也更大。

一、偏见

1.渴望确定性

因为不确定性升高时,大脑会感到威胁+极度不适。

表现:人需要确认自己一直都是对的,“感觉自己是对的”会持续让大脑感觉开心, 特别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和信念。

当规则改变后(不确定性提高)人会为忙于适应新规则而忘记其他细节(感到威胁和不适),做出误判(想确认自己是对的)。

例子1:关注篮球和传球数时,有一半以上的人没能看到打扮成大猩猩的演员,看不见眼皮底下发生怪事被称作“选择性注意”。

例子2:要求检查都开着灯的宿舍时,菲尔老师惯性的认为没开灯的房间就没人,却忽视了开灯这个细节,进而误判说房间没人。

正确的方式:放慢判断的速度,对“我是对的”这一想法发起冲击,并开始关注周围细节。

2.认知偏差造就的思维框架

固有思维框架容易导致决策失误,思维框架包含着预设框架(内在思维框架),这与“确定感”有内在关系。

例子:小偷团伙作案,小偷男引开商店店员,小偷女偷盗,这时如果没有被忽略细节(放慢判断速度),被发现偷盗后,店长的第一反应是拦住更容易拦住的女人(男强女弱的偏见,自认为厉害而忽略小偷的实力)却被女人扭断了手指,另一个店员追上去,被结实的打了一拳(高估自己的实力,没有客观分辨敌我差距),最好的选择是报警或者放了小偷。

表现:给人事物贴标签,明知故犯(直觉性无视),证实性偏差(找自己需要的证据)

a.给人事物贴标签:天才的兄弟姐妹一般都会被父母贴上平庸的标签,即使在人群中这些兄弟姐妹很优秀,进而影响兄弟姐妹的个人评价。

b.明知故犯(直觉性无视):当遇到问题又缺少信息的时候,直觉就会起作用,自认为的正确发生运用。但我不认同原作者所说的要用外界知识压倒内在直觉,因为直觉很多时候是准的,可以配合知识进行验证。

c.证实性偏差(找自己需要的证据):只看到听到感受到自己需要的认知。斯巴达人被民粹主义者称为英雄,是因为凡是跟“自由,反抗”挂钩的就是民粹主义者关注的,但是他们忽略了斯巴达人也是奴隶主,并且用残忍的手法锻炼幼童。

例子1:你去逛喜欢的橄榄球队论坛,发现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分析证明你喜欢的球队很烂,而且都是事实,这时你很愤怒,但是内心又知道事实就是事实,这意味着你坚信的一些信念是错误的,这时你告诉自己“这是不可能的”,但你不能假装自己没看到这篇文,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于是你马上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准备进行反击。

这时正确的方式是理性评估新发现的信息,知道自己只是想要解决问题——抱何种信念,持何种立场。

例子2:很多时候承认事实要付出高昂代价的,如裹尸布的真伪直接影响宗教团体的利益,这时他们会千方百计的证明裹尸布真的存在,而忽略已经科学证实的不存在这件事。

例子3:面对模棱两可的争论时,双方都会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甚至故意歪曲记忆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目的就是不投降不让自己是错的,即使最后可能有一方为了最终目标去行动了,也不会有一方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

证实性偏差现象极难推翻,因为这关乎个人信念和正确,比如气功大师的“隔山打牛”已经被证实是假的,但是信徒仍然相信大师拥有能力只是外在条件影响了他,因此这种玄学会一直存在,屹立不倒。

如果出现“超级工具”,能让人再也不“选择性注意”(不再遗漏细节),思维框架明显扩充(不再有思维盲点),能够客观评估不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不再有“证实性偏差”),这么做真的值得吗?

人的天性就是希望和外物建立联系,这导致我们相信无法解释的东西,相信世界有看不见的模式和力量,而且越玄幻体验,越使个体间关系紧密。

克服大脑对稳定性的需求(故步自封),需要人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在大脑喊“停下”前进行挑战。

三、生活并没有那么多规律(大多数是假象,错觉,巧合)

1.巧合

巧合多次出现,大脑就会试图找到规律得出结论,思考是否该从中领悟什么?有什么暗示吗?如果是,是谁在发出暗示?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要摆脱这个奇怪的巧合?怎么才能发现隐藏其中的含义?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想的结果是大脑会自己编出一套符合规律的说辞,人就很难摆脱这个念头。

但其实,很有可能是当一个巧合来临时,大脑已经开始寻找符合巧合的其他证据来证明巧合的正确性,于是巧合接二连三,就像你发现了一个数字,然后马上你会在别的地方发现相同的更多数字。

人很难控制把事物联系到一起的冲动,这种冲动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无中生有”。

例子1:畅销书《秘密》中认为正向思维改变命运,看着自己目标的图片,专注想像就能成功,读者发现自己会忽然发现自己在生活中更多的看见了目标物,于是认为正向思维起了作用,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自欺欺人。

例子2:商家把三种同类商品标上高中低价格,中间价的一定卖更多,虽然中间价的未必比价格低的更好。

2.假象,错觉

例子1:当你发现权威专家说喝每天三杯咖啡可以提高专注度和记忆力,于是你照做,发现真的提高了,然后权威机构又说每天喝两杯以上咖啡会让人注意力下降、焦虑感增加,你照做,你会忽然觉得自己确实焦虑增加,于是又改回喝两杯咖啡。

人深信某种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这才是关键所在。

例子2:有一种猴子抽烟玩具,人们在发现它底部的洞后,就认定猴子能持续抽烟,是因为洞口的原因,然而事实是烟卷用了特殊的纸,可以让烟缓慢燃烧。

人深信有因必有果,并试图在发现的信息中找到合理的因果联系,以求“说的通”。

故事让人们理解世界,理解世界让大脑快乐,但并不是每个故事都有因果,所以人难以接受开放性的结局,因为偶然事件的开放结局给人一种随时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感觉,这对大脑来说是最为敏感的威胁。即缺少“为什么”,这凸显了生活中的偶然性,人们需要知道原因来安心。为了满足因果的期待,又没有真的原因时,人们就会找“替罪羊”,不管是人还是物,甚至是虚幻的东西就算明知它不存在,也会暗示它存在。

基于唯一的真相建立谎言的堡垒,包含真实表述的内容会被认为整体都是真实的。

例子3:算命先生喊出了你的名字,那么后面他怎么骗,你都会相信。

例子4:总认为自己在集体中发挥重要作用;总认为自己在家庭中负主要责任;总觉得自己能阻止悲剧发生;彩票买家总认为自己选号中奖概率更高;赌博玩家赢的局数多但金额少却认为自己能得到回报,结果一局大金额就赢回来的是庄家;公司领导表达对你的“青睐”让你在新项目中担任“主力军”,手头有工作的你为了这个“机会”做了痛苦不堪的两份工;这是在事件发生时找理由和“替罪羊”的心理,一种控制错觉。

大脑只能基于现有环境做判断,来预测当下面临的是惩罚还是奖励+大脑喜欢即时奖励=难以预测未来+渴望即时奖励

例子1:利用对长远问题的忽略,高价物品多采取分期贷款+短时决策的模式销售,让“每月仅付xx元”来使大脑当下觉得问题容易解决,用紧迫感使人忽略长久问题的细节,使购买决策更快决定,等到付款阶段,又提供非常多的方式选择,使大脑疲于选择而忘记了自己是否真的要买,对马上获得商品的即时满足战胜了理智思考。

例子2:亲戚朋友几个月后的搬家帮忙邀请,你一口答应下来,获得“即时满足”,感觉自己满足对方需求、自己没有逃避责任而开心,过后你后悔不已,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害怕被说言而无信。

例子3:大脑只关注紧急的事不关注重要的事,眼前有非常多需要尽快完成的事,却忽略了长远而重要的事,导致算盘皆输。

四、被无意识控制的生活

人在走路的时候有30%-50%的时间是神游状态,当大脑神游时“默认网络”就会激活,“默认网络”是自我认知不可或缺的一环,并会在走神、睡觉时帮助消化信息解决问题,压力、厌倦、环境混乱、缺少睡眠、喝小酒都会激活“默认网络”,并且人会不开心。

走神还和创造力有关,走进内心可以规避外在因素的干扰,不受拘束的思考和想象,获得宁静并应对烦恼。

1.沉迷和逃避现实

所有上瘾行为都带有强迫倾向,但有强迫倾向的不代表有上瘾行为,没有达到上瘾程度的强迫倾向一样能毁掉一个人。

持续追逐奖励(多巴胺)的大脑会忽视现实,形成强迫倾向,进而上瘾,而且容易上瘾的人会对很多东西上瘾,这样会让人落入陷阱,无法自拔。

科技对强迫行为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网络使在线交流产生归宿感,喜欢在线交流的人就会有强迫性使用网络的问题,社交焦虑是对强迫性网络使用影响最大的。电视影视游戏社交平台带来的替代性归宿感能缓解焦虑和痛苦,使人对虚拟事物产生感情。

社交孤独感是一种心理的孤独,和现实是否孤独无关,这类型的人对开心的事情没有太大反应,而对人与人的冲突反应剧烈,他们会沉湎于不快乐的事情,痴迷他人的冲突。

与真实人物相关的回忆引发自我反省和自传式回忆,而回忆虚拟人物则不会引发这两种反应,与虚拟人物产生联系是因为虚拟事物比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加是“跟我们有关的事物”

2.攀比是最大的竞争动力

竞争者有两种:和自己竞争的“独行侠”,和他人竞争的“攀比者”,大多数属于后者,需要掂量对方的分量,比较后再竞争。因此开始比较,竞争就来了。 

竞争者众多会打击“攀比者”的积极性,因为内心计算后觉得胜算很小,严重影响信心。不去意识到竞争者众多会使人更理性,因为知不知道竞争者的多少没有什么区别。

及时反馈使人更有积极性,因为反馈等于一种奖励,及时得到奖励是大脑喜欢的。因此当担心将受到的考验时,不妨假装自己会很快得到反馈,能有效克服负面情绪。

“攀比者”公开承诺目标的时间越长表现越好,因为害怕指责,但对“独行侠”无效。

“我能不能完成任务”比“我能完成任务”的人更容易成功,因为倾听内心比欺骗自己更理性。

五、紧盯目标和前进的自控力

1.自控力

对付恶性循环的有效方式是“终止游戏”,掌握控制权,并与其他人做个交易,达成共识,双方兑现承诺,并给与其他人在不重要问题上的选择权。

“自认为自己自控力强”的人,通常自控力不如“自认为自控力弱”的人,高估自己的自控力才会发生减肥反弹,烟瘾复发的情况。面对美食,吃前的想象比正在吃的想象,在事后前者真的去吃的几率大于后者,因此想象已经“完成了”能增强自控力。

当人离目标越远(越觉得不可控)就会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导致一步步失去自控力,导致失败。“反正一次,管他呢”是失败的开始。

当一个人做了坏事(什么也没做)时会刻意做善事来给自己进行“道德净化”,感觉“因为自己做的善事已经够多了,抵消了之前做的坏事/什么都没做,所以自己总体还是个好人”的自恰感,“绿色食品”正是利用了人们的道德优越感,而酒店的重复使用的毛巾使人感觉“浪费的罪恶感”被抵消。

2.悔恨

任何一个选择都会带来后悔,后悔没有选择另外一个,大脑将悔恨视为一种失败,然而并不是,因为后悔是不可避免的,避免后悔本身就很危险。

“想要”的欲望远超“得到”的满足感,拍卖中想要(打败竞争者/得到物品)的欲望远超得到物品的满足感,甚至花高价买的物品到了还会有种失落感,这就是得到后的悔恨。

悔恨之后大脑的方案是:喜新厌旧,找个新目标。如买了新手机,从买前的兴奋,到获得后的“喜欢”,再到普通的“欣赏”,最后变成“有点用”,这时大脑又开始循环这种“习惯化”,如反复结婚离婚的人寻找的是激情、买车的人在付钱那刻就后悔了,别的车的优点开始浮现、反复换工作寻找的是期待、花大力气和更多钱得到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得不到就千方百计想要)、都是陷入了“习惯与后悔的怪圈”

后悔的好处是使人反思得到提升,坏处是沉湎于“本可以…但是…”的负面情绪中。

商家利用后悔的例子:保险公司使人觉得不买会后悔(因为有不确定性,买保险可能避免大损失),实际上得到赔付的人很少,对保险公司来说几乎是净利润。

避免后悔的方法:降低大脑对奖励的期望值,多听取他人意见。

人们对刚认识人的主观判断(第一印象),取决于这个人和自己有多少相似点,对大脑来说建立信任和奖励相连,而且自己想要表现一些性格特征时,对于对方的这些性格特征的要求标准也会提高。也就是双方都在找和自己相似的人。

当人感受到被信任时,就会分泌催产素,产生想要回报对方信任的渴望。如共同爱好,相同政治主张,“圈内人”,进而形成两种观点:一是刻板印象,认为“自己人”都是好人可靠的人,二是预期“自己人”会对自己好,会考虑彼此的利益。 然而并不是这样的。

强势姿势带来睾酮上升(自信和冒险精神),同时降低皮质醇(焦虑和恐惧)。

“独立思考”也许只是自我臆想的产物,影响的力量往往大于独立思考。如看完电影还是会去搜影评,难道自己没有判断吗?不是的,但还是对他人看法在意;专家意见往往使人信服,专家建议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放弃独立思考,大脑进入一种节能模式;同伴的评价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大脑基于“提高做事效率,获取最大利益”做出将他人观点看成“调节自身看法”的信号,做出“既然这样做对他们有用,那么对我也应该有用”的判断。

例子:跟风购买产品-组团抢购(追求一致性), 追求的是价值,跟风购买产品-追逐精英群体购买的高价产品(追求认同性)追求的是提升自己的地位,通过身份认同获得群体认同。

面对影响,大脑正作用是节能减少自身消耗,副作用就是容易被洗脑。

大脑受影响原因:一是“反复强调”二是“认知流畅性”即反复出现的容易理解的内容。

人们最愿意相信重复3-5次的信息,超过就容易反感,产生厌恶。

在特定情况下人们会学习他人的态度和做法,一是关注,二是记忆,影视包含这两种特性,使人们产生对剧情的情感带入,比如影视剧将捐献器官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展现,人们捐献器官的意愿和行动就会增加;相反,当影视剧中的人们强烈认同的人物是烟鬼,人们也会增加抽烟的几率。

3.比喻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维

比喻形象的形容会在人脑中形成画面,比如将罪犯比喻为“病毒瘟疫”或“野兽”时受测试的人对加大社会制度改革的意愿是不同的。

个人存疑的案例:

1.左撇子和右撇子的会选择自己习惯的一方位来分辨好坏,把觉得好的东西放在自己习惯的一边,我认为只是为了方便,并不能证明这个道理。

2.运动后的汗味使人乐于冒险,只是推测而已。

六、物品的隐藏力量

你拥有的东西,最终会束缚你。

1.物品的重量

重量使人认为是强大的外力,重量越大越使人惊叹甚至能带来社会经济地位,人们用重量评估价值。

2.苦味会提升道德谴责程度

很好理解,就是个体尝到苦味或者劳累/痛苦的时候,会提升道德谴责程度。同理,温暖的咖啡和茶使人更加随和,照片比真人更能缓解痛苦,坚硬牢固的椅子使人更坚定谈判立场,面试带着有重量感的包效果更好。

七、记忆的真假

人们记忆的真和假存在的比例一样多。

记忆的分类:

外显记忆-陈述性记忆,包含词语,数字,事件/语义,情节,需要回忆反应

内隐记忆-非陈述性记忆,也称为肌肉记忆,包含行走,刷牙等不需要回忆反应

记忆按时间分类: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照片视频可以改变记忆

放给人们看已经完成了的事物照片时,如打开的信封,掰断的铅笔,过后问这些人是否做过这些事,结果确认做过的人比没看过照片的人高出一倍。

2.信任的信息也会使人改变记忆

关注并且信任的媒体和新闻,它们的信息就是“信任陷阱”会是人们产生虚假记忆,进而产生错误信念。

八、远离套路的50条建议:

提升意识在先,停下脚步,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只有思考才能促成改变,并认识到行与知的裂痕永远在。然后付诸行动。

1.暂停一下,思考即将做的事情。

2.持之以恒的对自己固有观念和偏见发起挑战。

3.提防“易得性偏差”,大脑喜欢获取容易理解的信息来做判断,比如媒体渲染犯罪事件越多,人们就认为犯罪率越高。

4.意识到思维框架的存在和难以改变,不轻信他人给自己贴的标签,不受他人和自己不可靠框架的影响。

5.请自己在乎的人监督自己信守承诺,可以获得好效果(此条对我无效,最后选择了笔记)

6.把大的长期目标分解成小的短期目标,使大脑满足于短期回报的快乐,同时又能完成长期目标。

7.制定可量化的具体目标(我比较随心所欲,所以都是在提醒板写具体目标,但不量化,可以减少压力,往往能超预期完成目标)

8.意识到自己是否身处“渴望-获得-后悔”的怪圈,是就马上离开。 

9.避免“自利偏差”,即成功都归功于自己努力,失败都怪罪外在因素。

10.学习练习不能太针对性,这会导致大脑应对改变时反应不及时,导致无法学以致用

11.大脑认为不完整=不稳定,“有始有终”“必须完整”,我们可以利用这点治疗拖延症,不管任务是什么,先迈出第一步,从哪里开始都可以 ,但前提是对目标真的感兴趣。(我有时候看书,觉得不好看就会换别的书看,不用死磕)

12.问自己能否完成目标,比告诉自己一定能完成更能有效激励自己。

13.养成有益健康的生活习惯,这需要80天,同时不忘丢弃坏习惯一样重要。

14.自己希望得到的他人评价(如活泼有趣)会变成自己衡量他人的标准(希望他人活泼有趣),如果你认为别人不达标,多半是自己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15.人的记忆并不可靠,记忆不是记录而是重构,大脑会把记忆碎片拼凑成“完美回忆”,然而没有任何事情是完美的。

16.拒绝习惯化,回头看看自己已经拥有的美好,不要一味追求新的刺激。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忆过去拥有时的美好体验。

17.要要制止自己,想象自己刚刚完成了,为了抵御美食诱惑,想象自己已经正在吃或者已经吃完了,就能阻止自己真的去吃。(真的有效,我减肥到现在晚上都吃很少,就是因为看别人吃完东西的图片)

18.行为和感受都会在熟人间传染,不要盲目感同身受的受影响。

19.练习元认知(对思考本身的再思考)分析自己为什么这样思考,即自我反思(站在客观角度看自身),自我反思也有反作用:容易使人陷入对生存意义的虚无思考。

20.别总相信“常识”,即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常识都是一知半解说不清,没人想追问下去的事,被人们经常使用来岔开话题+羞于深究,所以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21.意识到情绪会传染,并及时自我隔绝负面情绪传染。

22.自我感觉正确,并不代表真的正确,人的大脑总是希望感觉“自己是对的”以求自我放松,

23.不靠直觉做决定,直觉有好有坏,当信息不完整时最好不靠直觉做选择做决定。

24.大脑喜欢找规律和联系,这有好有坏,坏的情况就是将偶然事件们联系起来认为这背后有隐含的意义,而且人类为建立在巧合之上的信仰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金钱。

25.大脑希望发生的事都有原因和归结点,找不到时就会找“替罪羊”。然而事实是事出未必有因,很多事情的结果是多种因素决定的,“责任者”未必存在。

26.做事本身就是目标,圣雄甘地的名言:“做什么其实不重要,关键是去做了。”科学认证确实如此。

27.人们会低估自己在某事上的情绪反应,自认为自己会处理得更好。

28.及时的反馈给人带来动力。

29.同理心使人们难以识别谎言,人们识别谎言的能力只有五成(=瞎猜)而且努力效果几乎没有,所以不要太快相信陌生人(我觉得熟人也不能都相信,毕竟很多恶性事件都是熟人作案)

30.核对清单可以有效防止错误记忆对人的影响。

31.反事实思维有好有坏,坏的就是沉湎于当初另一个没选的选项会带来更好的结果,却忘记了当初做出选择的自己也是深思熟虑的。好的就是让我们从错误中吸取经验。

32.重复乃说服之母,信息重复次数够多就能有效改变公众立场,公众甚至都不需要刻意关注。且越不刻意关注的信息,越容易说服人。因为刻意关注会使人产生怀疑。因此刻意关注可以避免被影响。

33.比喻能让人迅速理解和记忆,但是理解分析真实意义应该饶过比喻。

34.认知来自所有感受,而非仅仅来自大脑。物体的重量、大小、质地、味道、温度等一切属性都影响认知,比如沉重=重要,互动造就认知。

35.不知为不知,现实中的“以为能行”很多,却没有看到表面之下的条件,如专业性,隐性条件

36.“认知流畅性”有助于学习,也有助于宣传。把想要吸纳/宣传的信息和脑中既有的知识体系架构联系起来。

37.人生需要平衡,道德感也是,人们觉得某领域道德有缺陷时,会通过做善事来加以平衡,如懒得垃圾分类的人,会在忽然看到节能灯泡时购买来缓解之前的愧疚。同理,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善事做得很多了时,就不再觉得自己应该再做善事了。

38.大脑不会区分好于坏的奖励,只要是奖励反应都一样,对信念的判断也一样。

39.接受概率,“走运”和“倒霉”只是概率,没有上天注定和报应 ,要接受事实本身。

40.避免合取谬误,参杂了事实的信息本身并不一定真实。

41.大脑容易忽视实际价值,表面上看某人工资涨了2%,但是通涨率4%,实际上此人还是损失2%,因此最好拿表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对照一下,当他人让你关注表面价值时,要加倍谨慎(第一时间想到了女性,千万不能让人物化啊!表面光鲜终会消失,多关注自身内在修养)

42.人们习惯于回报他人给予的信任,但是有2%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回报,如信任某人于是借钱给他,结果他不会还还恶言相向,赖着不还。还有就是假装信任你,结果处处挖坑给你的人。小心为上。

43.无论如何不能失去全局观,局部胜负无关紧要,最终的胜利才是关键。

44.不要被“后悔”操纵,骗子/商家/导师会让你“预先后悔”从而让你做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选择,他们希望你做的选择。有时候别人让你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可能会后悔也许是好事,这会让你更加深思熟虑,如酒后驾车。

45.延迟满足,控制冲动。通过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是个好方法。

46.词语影响认知。如写着辣椒的袋子里装了玫瑰,结果人们还是认为袋子里是辣椒。

47.模仿是人类天性,但也有好有坏,好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人,坏的是不分好坏的模仿,如恶习。所以教育者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成为有益的引导者。

48.孤独是一种社交孤独感,与身边有多少人没有关系。孤独的人更关注人际冲突。

49.逃避使人着迷进而上瘾 ,使有趣的消遣和成瘾行为的界线模糊不清,多思考可能出现的结果,而不是马上敲响警钟。

50.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事情,一次只做一件,但是可以中途切换成别的事情,切换任务而不是同时做。

作者友情提醒:

1.不要追求完美

人人都知道人无完人,但还是忍不住和“完人”比较,媒体和娱乐业在不断强化这种比较,贩卖完美的虚妄幻想(让人完美的书,完美的人-偶像),接受自己先天和后天的缺陷,不断提升意识,这样才能活的更加充实。(又想到了追星的人们、整容的人们)

2.追问意义

人们一直认为意义是需要寻找的,自身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就会向外寻找,大脑在进化中学会了理解周遭环境,却没学会理解自身。赋予生活以意义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能力,我们是意义的创造者,所以掌控权仍然在我们自己手里,即使大脑会有副作用和我们作对。

作者的题外案例:

1.混乱环境引发破坏行为(就是破窗理论),人们先觉得反正都混乱了,破坏没关系,然后其他人就纷纷模仿,最终形成更加混乱的环境。因此,公益广告播放垃圾堆里流泪的印第安人,减少垃圾乱扔的效果是很小的,如果播放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忽然出现一人扔垃圾,效果就很明显了。

2.让骗子现出原形,让他们画画吧。说实话的人会更多的采用“直观视角”画画,细节更多,撒谎的人更多采用“俯瞰视角”画画,细节更少。

3.欺骗能伤害人,也可以帮助人,当自己处境比别人差的时候,人们通过欺骗行为伤害人的几率增强,当处境相当的时候,人们更倾向公平对待他人,当自己处境比别人好的时候,人们通过欺骗行为帮助人的几率增强。

4.同时做两件事情是不明智的。

5.自我认知程度影响情绪。自视过高(自大)和自视过低(自卑)的人都可能受人中伤,自视过高的人收到负面评价时会加剧苦闷情绪,并非因自我认知更高拥有更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6.对自己越严格,越容易失控。控制欲强的父母会使孩子吃更多的甜食,父母自己如果饮食不节制反而会更节制孩子的饮食,这是越控制-越难以做到-失控的恶性循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42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8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68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8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9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7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90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32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74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8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9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8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4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书名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作者(英)丹尼尔·博尔(Daniel Bor)译者林旭文豆瓣http:/...
    xuwensheng阅读 15,225评论 8 54
  • 我想有个家,和你的一样。 我想有个家,想有很大的地方。 在我有心事的时候,可以静静的踱步。 我想有个家,想有很大的...
    AIA文爸阅读 972评论 2 50
  • 注册简书已经是第四天了,如果要保证能够长期实现日更,必须要有能够让自己长期有话说的理由。我仔细的想了一想(这是一个...
    洞石阅读 145评论 0 2
  • “道”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派别的核心。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恬淡无为、颐养天年,其思想中的“精、气、神”等与...
    Archita阅读 48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