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医讲“药食同源”,就是强调很多食物具有药用价值,孔子作为圣人,也非常注重养生,重视食疗,对常见的一些小病有一套饮食化解的方法。
他开创的儒家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儒家学说中,包含了深奥的养生之道。
春秋末期,社会动荡不堪,孔子生活颠沛流离,饱受苦难。但他仍在乱世中活到了73岁高龄,远远超过当时30岁左右的平均寿命。例如他的首席弟子颜回,由于营养不良,只活了四十一岁就离开人世,孔子感到痛苦,也很惋惜。
我们阅读《论语》,从中不难发现,孔子对于养生有一套方法,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很有独到见解。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时代,烹调技术比较粗糙,吃的谷物往往伴有未脱尽的壳。所谓“精”,应该指挑选优质好米,以免病从口入。如今的问题,恰恰与当时相反,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吃的食物越来越精细,反而容易导致便秘等问题。而“脍不厌细”是说切肉要细小,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吸收食物营养。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即使餐桌上摆放各种诱人的肉食菜品,要控制不超过主食量。因为肉吃多了伤脾胃,荤素拾配饮食均衡,孔子的主张符合现代中医养生健康理论。吃肉太多让脂肪堆积体内,易诱发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增加结肠和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饮酒适量,不可失态
相传孔子的酒量很大,但他从不失态,“不乱”便是孔子喝酒的标准,不像现代人喝酒喝醉发酒疯,胡乱作为。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喝酒要掌握分寸,如果一个人的最大酒量是四两,则喝一两最为合适,小酌不仅怡情,还能起到活血化淤之功效。
食不言,寝不语
孔子吃饭时,绝不会和弟子探讨问题,不仅是因为礼仪,还关乎健康。吃饭时说话容易噎着,老人、小孩常因此发生意外。边吃饭边说话,食物还来不及细嚼就被咽下去了,会增加肠胃负担,对于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此外,人们边吃边谈,不仅吃饭时间长,还意识不到“饱”的感受,往往容易吃多,超过八分饱,有损健康。
每餐必有姜,不撤姜食
生姜历来都受到中医养生人士的推崇,孔子也不例外。生姜作为调味品,可以除腥味,是煮鱼炖肉的必备食材,还能温胃散寒,解毒杀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就是强调吃姜可以缓解夏天人们贪凉,过食生冷引发的不适。
主张八不食
孔子吃饭从不挑食,但有八种食物却坚决不吃,分别是:①不新鲜的粮食,②不合季节瓜果,③颜色不好看食物,④味道不好闻,⑤切割不合规矩肉类,⑥烹调不当食物,⑦调料没放对的菜肴,⑧市场买来的酒肉。
“八不食”主张中,有涉及礼仪问题,有涉及食材选择问题,就是现今人们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防止病从口入,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孔子倡导的养生之道与WHO世卫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遵循养生之道,永葆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