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小七的这篇)
弹幕,这种源自ACG的二次元文化,在不到几年的时间,从边缘到主流,成了各大视频网站的标配功能,甚至在媒介上,也延伸到如直播、图片、音乐等服务上,尽管在图片、音乐上没那么成功。
弹幕:社群对象的原子化
传统的评论形式,把一篇文章、一段视频、一张图片等,看作一个整体的对象,评论是对这个整体对象而言。
这种形式,满足不了人们对这些对象内部组成部分的讨论。于是,出现了可以在图片里,圈点某个部分进行评论,在文章里,划出某个句子随性批注,在视频中,针对某个时间点画面进行吐槽等等。
Web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有能力拆解出媒体的最小组成部分,把他们当作对象来关注、注释、评论、分享等。
结合“社群+共创”,自然出现了“弹幕”这种典型的社交新功能。满足了一群人观影过程中,边讨论边观看的社交需求。
于是,在A站、B站,有了一群被称为”孤独者的狂欢“的二次元亚文化。
虽然视频、图片、文章(书)的“弹幕”功能差不多同时出现,但只有视频的弹幕修成正果,终成一派。
图片、文章里的“弹幕”未成大器,大概因为图片不像视频那样有足够的空间(实际上是时间流)来容纳丰富的社群;文章(书),则是因为1)阅读偏小众,无法成群,2)同为文字,造成阅读干扰。
视频弹幕成功的原因,除了上述之外,应该还有”看和读“的互补,看视频、读弹幕。
弹幕:观众主动权的回归
传统体系中,“作者/评论者/读者”,或者说“作品/评论/阅读”,作品是中心,评论者(如书评人、影评人)是主导,观众/读者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在传统的评论体系中,整体结构、中心才是重点,各种细节并不重要,甚至被忽略。
弹幕文化下,作品只是载体,没有了传统/权威评论者的位置,观众/用户才是中心。
细节的地位得到提升,甚至高过了整体本身,一个配角、一个桥段,甚至一个路人,都能成为中心。视频随时间拆解成众多的画面,每个画面都有被审视的机会。
如果说Blog/博客、twitter/微博是对出版体制的革命,消解了权威,释放了写作,那么弹幕,是对评论机制的革命,解构了影评/书评等。
弹幕:新的社群文化
传统的社群是由一个个论坛和帖子构成。弹幕社群,则是由一个个视频和视频里的弹幕组成。独特的社群载体,衍生出各种有趣的应用形式,也催生出各种新的“戏精”、“弹幕梗”、“专有黑话”等。
这就倒逼弹幕社群如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