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观察之弹幕

(上接小七的这篇

弹幕,这种源自ACG的二次元文化,在不到几年的时间,从边缘到主流,成了各大视频网站的标配功能,甚至在媒介上,也延伸到如直播、图片、音乐等服务上,尽管在图片、音乐上没那么成功。

视频弹幕

弹幕:社群对象的原子化

传统的评论形式,把一篇文章、一段视频、一张图片等,看作一个整体的对象,评论是对这个整体对象而言。

这种形式,满足不了人们对这些对象内部组成部分的讨论。于是,出现了可以在图片里,圈点某个部分进行评论,在文章里,划出某个句子随性批注,在视频中,针对某个时间点画面进行吐槽等等。

Web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有能力拆解出媒体的最小组成部分,把他们当作对象来关注、注释、评论、分享等。

结合“社群+共创”,自然出现了“弹幕”这种典型的社交新功能。满足了一群人观影过程中,边讨论边观看的社交需求。

于是,在A站、B站,有了一群被称为”孤独者的狂欢“的二次元亚文化。

虽然视频、图片、文章(书)的“弹幕”功能差不多同时出现,但只有视频的弹幕修成正果,终成一派。

图片、文章里的“弹幕”未成大器,大概因为图片不像视频那样有足够的空间(实际上是时间流)来容纳丰富的社群;文章(书),则是因为1)阅读偏小众,无法成群,2)同为文字,造成阅读干扰。

视频弹幕成功的原因,除了上述之外,应该还有”看和读“的互补,看视频、读弹幕。

弹幕:观众主动权的回归

传统体系中,“作者/评论者/读者”,或者说“作品/评论/阅读”,作品是中心,评论者(如书评人、影评人)是主导,观众/读者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在传统的评论体系中,整体结构、中心才是重点,各种细节并不重要,甚至被忽略。

弹幕文化下,作品只是载体,没有了传统/权威评论者的位置,观众/用户才是中心。

细节的地位得到提升,甚至高过了整体本身,一个配角、一个桥段,甚至一个路人,都能成为中心。视频随时间拆解成众多的画面,每个画面都有被审视的机会。

如果说Blog/博客、twitter/微博是对出版体制的革命,消解了权威,释放了写作,那么弹幕,是对评论机制的革命,解构了影评/书评等。

弹幕:新的社群文化

传统的社群是由一个个论坛和帖子构成。弹幕社群,则是由一个个视频和视频里的弹幕组成。独特的社群载体,衍生出各种有趣的应用形式,也催生出各种新的“戏精”、“弹幕梗”、“专有黑话”等。

一群人的行为艺术?

这就倒逼弹幕社群如何设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