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作为孩子的父母,这样的情景对我们来说,能每天都会在发生的。好多颜料聚集在一起很乱糟糟的一个画面。可能每个孩子在家里都会有类似的作品发生。
现在呢,我就想请大家来看看这幅画。
这幅画面上有两个两幅画啊,左边的和右边的哪个是大师作品哪个是孩子作品,你能猜一猜吗?
可能很多人已经看出来了,右边的这幅画儿背景看起来相对复杂一些,画面的机理效果更强。这是美国的一位抽象艺术大师,他的名字叫杰克逊波拉克,他的创作方式非常特别,是颜料随意的在画布上喷洒创作出来的。
他把画布平放在地面上,然后不停的走动,将颜料泼洒在画布上创造出来一种。是颜料自由地流淌,不受任何拘束的一种抽象的线条效果。
但是炸一看呢,我们能够看到左边孩子的这幅画和右边这个大师的这幅是非常相似的。
这又是一种画面,我们看到有四幅画,你能看出来哪些是孩子的作品,哪些是艺术家的作品吗?
其中有两幅画呢,它来自于一个非常有名的华人画家,他叫朱德群,在前几年香港的佳士得拍卖中分别被拍出了1100万和580万。
那这两幅画分别是左上和右下。仔细的看一看,能够看出来朱德群的作品一些细节的处理非常的细腻。
而右上和左下这两幅是孩子的画,虽然没有那么细腻,但是这样的画反而看起来情感更丰富直接,让人印象也非常的深刻。
现在又是三幅画,这这三幅画中也有孩子作品,大家也可以猜一猜。然后另外这两幅画是一位非常知名艺术家的作品。
中间这幅画实际上来自于一个五岁的小朋友。他画的是什么呢?他画的这幅画是叫发疯的妈妈。是不是看起来还蛮有意思的?
但左边和右边的这两幅画来自于著名的画家吴大雨,他几乎是中国现代派的绘画的一代宗师。这两幅作品都是蜡笔画的,看起来像是随意的,其实也是一种抽象风格的体现。他的作品色彩鲜明,笔触生动流畅,极富视觉冲击力。
这又是两个作品,我们看到左边是一个大公鸡,大右边的是瓷器。是不是感觉到都还是挺有孩子的画风。实际上他来自于我们大家都非常熟知的一个著名的艺术大师的毕加索。
毕加索是位非常高寿而且高产的画家,他的艺术创作几乎触及了所有的艺术形式,但是他在晚年时最钟情的就是儿童的艺术。
毕加索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名言,”我相信每个人这句话他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但是毕加索在这句话还有后半句,”怎么在长大之后仍然保持这样的天赋,才是问题的关键”。
每个孩子其实都拥有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作为该怎样去做,才能够唤醒深藏在孩子心中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呢?
若想做好这件事儿,大家一定要来了解一下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具备的艺术能力。
知道这些规律,我们可以用一些更宽容和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画画和创作。而且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这张表格是美国的美术教育家伦费尔德,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将孩子的美术发展阶段分为了四个阶段,那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具备的艺术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一到两岁的孩子处在涂鸦期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涂鸦和抽象表达为主
到了两岁多的时候小手已经很灵活了,这个时候给他们示范怎样去操作剪刀,也很适合做一些粘粘贴贴的小活动。如果有可能可以在墙上木地板上的画纸让他们对尝试大一点的空间会更方便孩子去进行自由的探索。
到了三岁能更好的控制身体和小手,精细动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会继续的涂鸦,抽象画,开始出现封闭的圆,渐渐的也会画一些有形状的物体。比如人脸太阳,也可以熟练的使用剪刀了。也可以用胶水,小手指可以把彩泥搓成圆球或者长条的小蛇形状。
注意力时间也延长了,能够持续10~15分钟,理解力也增强了,有了一些规则意识,比如说不能在墙上做,也能够帮助妈妈在画完画之后收拾画具,甚至会为自己的话起名字编简单的小故事。这个阶段我们也叫做命名涂鸦期
四岁的孩子就正式地过渡到了象征期。他能够真正的掌控自己的身体,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
那这个图上是一个四岁孩子。话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画面比之前要复杂了,而且会有了一些细节。
同时他们也能用彩泥捏出来一些立体的,有形状的雕塑,有一些关于立体空间的认知。已经能够凭自己的印象来画画,而且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甚至能够把画讲述给你听。
孩子到了5~7岁,正式从象征期过渡到前图示期,可以画一些有具体形状的东西了,比如说树,人物,动物等具体的形象。他们已经有能力抓住事物的一些特征来进行描绘,而且画的东西慢慢的有了秩序感,他们会很有秩序地进行排列,并且是不断地反复重复。
这个时期的孩子能够把他平时生活的经历在脑海中形成了印象,并且把它画出来。而且会用生动的语言来给画面讲故事。
转眼孩子到了八岁了,我们看看图上这幅画是不是感觉到?嗯,很明显孩子的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开始慢慢的过渡到写实的阶段,他画的就是他自己所见到的事物。而不是之前凭自己脑中的印象来画画儿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的自我意识慢慢的增强了,对感兴趣的事情可以保持长时间的专注。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各种各样的尝试,他可能只热衷于某种特定的事物,长比如说疯狂的画线条、飞机大炮、坦克之类的东西。
从一岁到八岁,我们能够看到从刚开始的涂鸦,最后一步步发展到趋向写实的绘画。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的画,一路发生的变化,而这个过程就是孩子最宝贵的艺术探索期。
如果父母在这个是年龄阶段,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熟悉各种材料的运用,鼓励他们的各种探索和尝试,那么孩子就不仅仅是只收获到一些小小的艺术活动带来的快乐,更能收获到创造力的成长。
而父母在这个一路陪伴的过程中,会见证到很多孩子的第一次。
接下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平时在家中看到孩子画,都会说哪些话?
想一想这些话你有没有说过?
哇,好漂亮啊!——他其实却没有真正点出来这个画哪里好。大点的孩子说不定就会认为这只是家长一句敷衍的话。
第二句话是:你画的是什么?——这句话会不会打击到孩子呢?说不定他心里就会在想这你都看不出来吗?
你画的是卡车吗?——这也许是家长的猜测,但如果孩子画的并不是卡车,他也许是因为质疑自己的绘画能力。
让我们再来看看哪些话应该说。
哇,用了这么多颜色啊。——这句话是传递出来你真正的看见了孩子的画。
你用了好多好多颜色啊!——这样孩子会觉得你真的看见了他的画。
给我讲讲你的作品好吧。——这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但是有可能会引发孩子滔滔不绝的自我表达。
那这个很好玩儿吧?想想看孩子们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是啊,当然好玩儿了。画画本来就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对小孩儿来说在纸上的写写画画更像是一种他的表达,获得很多的乐趣。
还有一句话是:这边线条粗一点,这边线条细嗲。——这句话也代表了你真正在看孩子的画。
今天想画什么?——这句很简单的提问,可能会很自然的引发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
这些不该说的话和应该说的话是不是对大家有所启发。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和孩子对话,才能真正鼓励的孩子的涂鸦热情。
任何有效的沟通都需要一些技巧,有两个原则可以把握。
一个是谈谈谈你所看见的,我们可以描述孩子作画的过程。那他是狂放的奔放型,泼辣型还是激进型?比如说你可以说,”今天画的真快呀”,”画的一气呵成”或者是”你今天画了一个大工程啊,画了这么复杂的一个图案,你今天画的劲头十足啊,整个身体都用上了啊!”这其实就是描述你看见的一个过程。
另外就是描述孩子画中所使用的颜色,形状和图案的样式。比如说”你看你的这个画面上用了一大片呢,红色和绿色的。这个三角形和圆形相交在一起,看起来还蛮有趣的呢”。这样的互动会让孩子觉得你在认真的看他的画。
第二个原则就是听孩子自己讲述他的画。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你能给我讲讲这句画吗?”
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可以说”你画的非常认真”。这种对过程中的表扬和赞美,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一个肯定认可。
很多家长都会说,我平时真的很忙,回家都已经很累了,实在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儿艺术。确实现在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很多人都面临着来自生活压力。
但是我也想说,这世上并没有不劳而获的成果,孩子的成长尤其是这样。
很多家长都会说,我平时真的很忙,回家都已经很累了,实在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儿艺术。确实现在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很多人都面临着来自生活压力。
但是我也想说,这世上并没有不劳而获的成果,孩子的成长尤其是这样。
他们需要我们用心的,高质量的陪伴。哪怕你无法付出很多的时间,但是至少如果你能够跟孩子尽可能的高质量互动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可能会发现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
顺其自然,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瞬间。有几条原则可以把握。
第一就是见缝插针。刚开始孩子的艺术活动可能就不到10分钟。可以安排在他放学回家的时候,或者是在晚饭后。只要有心,你总能找到零散的时间。
第二,你自己可以在心里或者是在本子上记录。安排这周可以带孩子做的事情。比如说,秋天的时候地上都是落叶,我们可以安排和孩子在外界一些树叶回来做一个树叶的小手。第二天在本子上做一个树叶的剪贴画,第三天还是可以用这些树叶玩儿个饮料的拓印。那每一天都做一些有别于前一天的新鲜的事情,随时让孩子找到兴趣点和兴奋。
第三点,就是别让孩子闲着。当我们忙于家务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安排些他自己可以玩的事情。
建议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可能只是一个小的桌子,或一个小角落,放一些画笔彩泥之类的工具,孩子随时经过就可以看到。说不定他突然就会过去,去捏泥巴,做点贴画或者是涂鸦。
第四点就是给孩子自主权,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给他足够自由。
第五点就是顺其自然,当孩子不愿意做,妈妈不要勉强,让大人和孩子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是一个用心的爸爸和妈妈,我们完全可以将孩子的艺术活动穿插于每天的生活之中。
分享几个可以生活中在生活中可以带孩子玩儿的游戏。
第一个小例子是阳光才机器,一岁半以上的孩子就你玩儿了,这是一个大小通吃的活动。可以让孩子感受阳光和色彩相遇时的那种美,在窗户上贴上透明的双面胶膜,然后用五彩的羽毛黏贴,就可以看见阳光下照射五颜六色的效果,还有各种物质呈现出来的状态在光下照射出来,这就非常的惊艳。
第二个小活动叫涂鸦挑战画。实际上也适用于很多的场合,比如说我们带孩子出行的时候,随时随地画出来。我们可以在一个限制的时间之内,父母和孩子在纸上进行涂鸦的接力,你画几笔,我画几笔,就是融合了两个人的想法,这个画面最后呈现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效果。
第三个是你能画的有多大,你能画的有多想,你能画的有多弯,你的画的有多粗?
是不是听起来就感觉很好玩。这是一个非常挑战大脑的玩法,让孩子画一张大的不能再大的脸,或者是画一只小的不能再小的蚂蚁,当孩子听到要画这样的画他是不是特别的兴奋,特别的感兴趣,想要去尝试。
当涂鸦成为一个非常有趣和好玩的游戏时,孩子们真的是特别积极,特别配合去进行创作。
如果想让孩子具有艺术,需要父母拥有艺术力。要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要给他们提供最好的一个环境。而作为和孩子每天浸泡在一起的父母其实就是环境的一种。我们要努力让自己成为那个最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