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光景,草长莺飞,正是出游好时节。同一好友,携几本书去往西安朗读亭,大学校园里路旁的梧桐树年岁已长,空气中似乎也弥漫着书香,这正是我心中大学的模样。
进门不大会儿向东行去,有个四五层高的红砖建筑,走到前面一看,十来个人排着队在那里等候着,队伍前面可不就是那传说中的朗读亭,那亭子小小的,占地不过四五个平方的样子。其实它哪里称得上亭,我所见过的亭,从来是或在水畔或在高地,四面畅通,观景极佳的构筑。眼前的这个朗读亭却是一个严丝合缝的空心盒子,一个盛装声音的盒子罢了,叫它做亭,多少有些牵强。
不过这都是闲话,毕竟这活动的重点在于朗读。我和朋友排在队伍的后面,前面的人尽管依次进着,后面排队的人也不闲着。大家都一遍又一遍地轻声朗读手里的文字,盼着一会儿能更流利更完美地呈现自己。在这群人里,大多是些正读书的学生,由家里人陪着,想用书声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他们那样稚嫩,像这春日里新抽芽的柳条,泛着淡淡的青黄色。我原本觉着自己还算年轻,可看着这些脸庞,想到他们大多是2000年后生的,便惊觉岁月已老,我这般童稚的时候已是十余年前的事了,如今再也不能往大人怀里撒欢了。这样想着想着想着竟不由得伤心起来。
这会儿的功夫我 们不觉已到了队伍前面。眼看着就要进去了。我原是想读徐志摩那首再别康桥的,正衬我毕业半载的情怀。可来的匆忙,未带文本,背诵吧,又担心半路忘词,那多尴尬。幸而手头拿着一本雅舍小品,梁秋实的文章,读来也甚是风雅,于是便选了一篇“旧”来读,只是未曾准备,加之这个朗读亭里空间实在有些狭小,不知什么原因,温度也比外头高了几度。这次朗读终于还是不甚如人意,有负风雅。
要说原因,主要还是这地方非读书佳处。读书读书,读的是书上文,说的却是心中话。若是只为读书而读,那多少会淡了文章里的味道。要我说,读书的地须得敞开了来,面对湖光山色,吟咏前人佳句,美景好文,恰如醇酒佳肴,绝配。若是心有九曲,想拿文字来疏解的,那更得找个月朗风清处,捧着书娓娓道来。当然,若是谈经论道的书,那就得找个志趣相当的人,围炉而读,大家一起读书,又可一同讨论,不知疲倦,直到深夜,这时若是在亭子廊子里反倒不尽兴,最好有个无人打扰的房子,四下垂帘,不管它外头光景如何,只需读的痛快,读的酣畅淋漓。而我今日读的这一篇若是在夜深人静时就着床边明月,那必定更能入心。
然而人家大费周章地弄了这么个活动,却也是提升国民阅读兴致的好事。只是朗读若想真正读到妙处,在这么个小盒子里,对着一堆电子产品,却是减了其中的味道。读书本是愉悦身心之事,若能与自然之景,合书中肺腑之情,那才真是风雅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