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市杭州路小学 刘春娜
自从参加到咱们支教岛读写群以来,读的前几篇文章都很短,今天读的这篇《创造的教育》比较长一些,我连续读了三遍,也觉得读得不是很透彻,只是对里面的部分内容自己有点感悟,有一些回忆、有一些触动,就写了下来与各位分享,没有任何褒贬之意,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先说行动。要创造首先要有行动。陶先生将阳明先生的话翻半个筋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识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有行动的勇敢,才有真知识的收获。记得二十几年前,刚参加工作那时候,我教一年级语文,同班级一位搭档的数学老师,那几年全镇统考,这位老师的成绩总是第一学期全镇第一名,第二学期成绩就会下降很多,并且从来没有教过二年级以上年级(当时他的教龄应该在十八九年),我就很佩服,也很纳闷。于是就多次去听他的课,向他取经。后来发现,这位老师上课很严厉,对学生的常规要求也很高,但是所有的知识都不讲,每次去听课,黑板上全是20以内加减口算,上了课,就让学生背,并且学生排着队挨个上来过关,全班同学到期末考试的时候背的滚瓜烂熟,所以第一学期孩子们成绩非常优异,但到了第二学期,知识稍微多一些、难度增加,只是老师告诉答案,学生没有体验、没有行动、没有思索,成绩就不算理想。听了几节课之后,我就给这位老师建议:让学生多上讲台当当小老师,比如说说“12减3”是怎么减的?可以用小棒摆、可以用分成的方法、可以算减法想加法等等多种方法,要不学生背过的这些知识是靠不住的,容易遗忘,并且不是真正学会了的。后来这位老师改变了自己的授课方式,经常让孩子们课堂上操作、展示,校园内观察、发现,孩子们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困难,然后去思考如何解决困难,孩子创造的欲望慢慢培养起来,如果一直是老师把知识直接填到嘴里边,那真成了教死书,学生永远都不会想到去创造。
其次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小学生,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说不准我们的学生中就有爱迪生、牛顿一样的天才呢!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一是家庭教育,包办代替的做法要禁止,不能是孩子上一年级了书包还要妈妈收拾、衣服拉链都得妈妈帮着拉,“妈妈不能太慈善”;二是在学校,老师不要把孩子进了教室就定在那里,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多给些孩子些自由,绽放天性;三是每周开展一次社团活动,让孩子的兴趣得以发现和培养;四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和鼓励性,不能用“坏蛋”这样的称呼打压孩子。五是实践活动课和科学课尤其要开足开齐。希望我的孩子们都能举起“双斧”,开天辟地!
再说创造。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多么希望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手脑双全的人!今天刚听了一节三年级数学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当堂检测题目的最后一道“两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图形,周长最大是( )厘米”。这道题目,我觉得就很好,学生既要有行动,用笔去画一画或者摆一摆,然后还要用脑去思考:“我要摆出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周长就会最大?怎么就能知道最大?”大脑需要指挥行动,才能把这道题目完成。我们的课堂就需要设计这样有梯度的题目去支撑,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罗列。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简直太无聊”!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