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行动派必读的一本书:《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
我身边有很多生孩子之后发胖比较明显的朋友,每一次我们一起去商场买衣服,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漂亮衣裳,自己却压根穿不上,她们就叫苦连天,总说羡慕我还有比较标准的身材,穿什么都好看。每每这时,她们就发誓要健身减肥,一个个咬牙切齿恨不得一下子能够回到窈窕身材的境地,可是,下一次,当我和她们再次去逛商场的时候,她们还是一脸羡慕的看着我,一边在不停的跺脚。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就常听身边同事说买了很多书,大多都是读到一半就成了摆设。也有朋友说年年都说要带父母去旅行,但是一年又一年,每年都是一纸空文。最有趣的是,我有一个朋友,从去年五月起,就说有空要和我去喝某家甜品店的甜品,现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也一直未见行动。
为什么人们不能依循自己的内心想法来管理自己呢?是这些人意志力薄弱造成的吗?还是另有原因?在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田石淳先生写的《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这本书中,他这样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改变人生,抱怨自己的缺点是没有用的,只靠意志力也是无法成功的,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太多“偏差”,最靠得住的判断标准只有行动本身。无论是想戒除坏习惯,还是想培养好习惯,只有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目标。
没错,只有行动才能改变现状,只有行动才能达成一个个目标。这些目标,小到给自己买一束花、读一本有用的书、每周打一场球,大到跑一场马拉松比赛、出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带着父母去长途旅行等等。人生的每一次向好改变,或者是每一点成就,都是从行动开始的。不行动,一切都等于零。
对于如何行动,如何实现目标,取得成就,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田石淳先生从多年的研究中,给出了几个有效的科学办法:
1.查明难以改变的原因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愿望,有人想提升自我,有人想赚更多钱,有人想拥有如花的美貌……但是,就算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也不一定会实现。因为,很多人开始行动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经常已经给自己设定了很多失败的前提和条件,他们会找各种各样的原因来给自己失败留后路、做解释。这种“我不行”的错误思维是导致很多行动半途而废甚至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本书在第一章中重点讲到了人们之所以难以改变的很多种原因,比如人类的认知常常与实事不符、我们无法理性的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戴着名为“偏见”的有色眼镜、过于在意“损失”就会失去很多的“可能性”等等。正是这些种种原因导致我们难以改变自己。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阻止我们改变的一些原因,对症下药,然后把焦点放在“行动”上,这样才能通过行动来改变结果。
2.戒除毁掉人生的习惯
我以前在一家公司工作,每天要按指纹记录上下班时间,迟到五分钟以内每天从工资中扣掉五块钱,迟到十分钟以内每天扣掉十块钱,以此类推。这种做法使得全公司员工除了那些因病请假之外,几乎没有人迟到过。但是同样是计时上下班,以前打卡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因为打卡的时候可以托人帮打卡,作弊起来很容易,很多人就抓住了这一漏洞,天天迟到。这个事情说明,一个小小的改变,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个好的管理办法或者一个好的习惯,往往能够产生让人不可思议的效果。相反,一个坏习惯也是可以毁掉一个公司或者一个人的。田石淳先生说要科学管理自我,就要剔除那些毁掉你人生的习惯。比如情绪冲动、逃避困难、随波逐流、暴饮暴食等等。在改掉这些坏习惯过程中怎么做,他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措施和做法,比如当你冲动的时候,可以紧紧握住右手、数呼吸,当你想改掉坏毛病的时候,你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鞭策自己、可以用现代工具提示自己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够促使人们很好的摆脱固有的坏习惯。
3.小心深信不疑的陷阱
有些人特别敏感,尤其是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只是听了前半句没有听后半句,就轻易的下结论了,最后总是在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上栽跟头。我有个曾经的领导,说话总是那种阴阳怪气的,说上半句听起来好像是好的,但是再听下半句,就不是这个意思了。我的同事曾经就是因为太年轻,听完上半句就没有往下听了,结果遭到那位领导各种的冷嘲热讽。这种就是人们一直以为的“领导都这么说了肯定错不了”的错误判断,这种深信不疑的陷阱有时候是最害自己的。田石淳先生说“自我思考”而在重大问题上作出错误选择的、敏感的、沉浸于过去的、低估自己的都是很多人对自己过去固有的“深信不疑”,千万不要让这些自以为的思维左右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或行动。
4.坚持从小习惯去改变
很多人制定目标的时候贪大求全,总是提出一个大而模糊的概念,比如我要有钱、我要减肥、我要旅行等等。这些目标不仅没法促进自己赶快行动,甚至很多时候都是让自己还没行动就已经望而却步的。《从行动开始》这本书告诉我们,当我们要开始一个事情的时候,或者开始一项行动的时候,最好是从最小的开始,列出“行动列表清单”,把每天的压力用一件件事情“可视化”,这样我们就能够轻松的去着手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而不是给自己定了一个很大的目标,却总是觉得很难实现,没开始就放弃了或者是已经开始但是最终还是半途而废了。
5.避开错误思维的陷阱
本书的第五章全面介绍了避开陷阱的一些方法和步骤,作者认为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最好不要让自己无端的想象给自己平添烦恼和压力,也不要逃避问题,而是要用“ABC”模式,即“前提条件—行动—结果”方法,去将自己的目标行为放在这个模型之中。比如准备一张纸,把整个行动的过程写出来,关于结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写出来。这样就可以客观的观察自己的行动、状态了。如果结局是好的,自然很好;如果不如意,最好保持三种面对失败的方法:一是不要冲动,保持理性;二是不要主观,保持客观;三是不要抽象,保持具体。做到这些,就可以成为一个时刻能够把控局面,推动结果变得更好的人。
6.找到充分认同的自己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总是带着负面的想法,做事情大多都是失败的。而一个人如果总是暗示自己“我能行”,这种人几乎都会成功。这种在《从行动开始》这本书中称为“自我效能感”。这种“自我效能感”能够提高一个人的自我激励能力,进而让心里产生愉悦和好的暗示,最后能够更好的调动自身情绪,作出更高效的行动。比如解决人际关系、管理时间、获得报酬等等。这一系列的成效,会让一个人充分认可自己,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从而找到一种自我认同感。
书的最后,作者告诉我们,看完这本书,不要说“我决定从明天就开始行动”,而是要从放下书本的那一刻开始。因为,如果你打算从明天开始,你至少要等到明天才能感受到改变带来的喜悦,而如果从放下书本那一刻开始,你的人生从此已经开始在改变。
去行动吧,从一个小小的事情开始。如果你想做一顿美味的晚餐,放下书本就去谋划;如果你想种下一盆花,放下书本就去买种子;如果你想看一部电影,放下书本就去订票……因为,光说不做是没有用的,最靠得住的,不是你的豪言壮语、不是你的胡思乱想、也不是你的意志力,而是行动,即快速又高效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