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过犹不及》:在心理边界中寻找平衡与自由


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陷入一种矛盾的困境:既渴望与他人建立紧密的联系,获得爱与归属感,又渴望拥有独立的自我空间,避免被他人过度干涉。亨利·克劳德和约翰·汤森德合著的《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的道路,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实现内心的自由与和谐。


边界的缺失:现代生活的困境


在现代社会,边界缺失的问题无处不在。许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老好人”的角色,不懂得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要求,总是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他人。在办公室里,有人可能会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同事的额外工作安排,而让自己陷入过度劳累的境地;在家庭中,有人可能会因为父母或伴侣的过度干涉,而失去了自我决策的能力。这种边界的缺失,不仅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以雪丽为例,她的一天从早上六点就开始了,要照顾子女的起居,还要应对工作的高强度安排。她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她不敢拒绝上司的不合理要求,也不敢对家人的过度期望说“不”。结果,她的生活变得一团乱麻,内心充满了焦虑和压力。雪丽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它反映了现代人在边界缺失的情况下所面临的普遍困境。


边界的本质:区分自我与他人


那么,什么是边界呢?《过犹不及》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边界是任何能区分你和别人的不同,或显示你从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结束的东西。它就像我们身体上的皮肤一样,帮助我们抵挡外界的侵害,保护我们的内心世界。心理边界存在于我们的话语、距离、情绪、态度和信念之中。


话语是我们设定边界的基本方式,一句简单的“不”就能让别人知道你与他们是分开存在的。然而,很多没有边界的人往往不懂得对别人说“不”,他们总是害怕拒绝别人会破坏关系,会让自己失去他人的喜爱。但实际上,不懂得拒绝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因为别人会不断地越过你的边界,把你的时间和精力当作理所当然。


除了话语,距离也是边界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过于亲近,也不过于疏远。过于亲近可能会让我们失去自我,过于疏远则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孤独。情绪和态度同样可以反映我们的边界。当我们对别人的行为感到不满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情绪表达和态度来让对方知道我们的底线。信念则是我们边界的内在支撑,它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选择。


边界的类型:不同关系的挑战


在不同的关系中,我们面临着不同的边界挑战。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中,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庭院,需要知道篱笆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客人可以自由出入的,哪些地方是自己的私密空间。缺乏边界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私人空间暴露给他人,让他人随意干涉自己的生活。比如,有些人会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悦己与愉人的关系中,我们需要先让自己开心,才有能力去取悦他人。以前的教育提倡愉人悦己,但在越来越强调边界感的现今社会,我们应该明白,让别人高兴并不是我们天然的任务,除非从事的工作本身具有服务性与娱乐性。如果每个人都能先把自己真正活高兴了,就不会有精力去惹恼他人。然而,很多人在处理这种关系时往往会陷入误区,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最终导致自己内心的不平衡。


在好的与坏的关系中,边界可以让我们把好东西留在里面,把坏东西挡在外面。但是,有些人因为不明了边界的作用,会一个人默默吞咽悲伤,不愿意相信他人,没有让真心的安慰进入心扉。比如,有些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冷漠、忽视的人,原生家庭没有鼓励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边界,导致他们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拒绝善意。


边界的误区:阻碍建立的心理障碍


在建立边界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误区之一是认为设立边界的人很自私。实际上,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天经地义的,只要不触及或破坏他人的利益,均无可厚非。边界明确可以让关系更纯粹,是否自私一目了然。比如,我们拒绝别人的一次不合理请求,并不是因为我们自私,而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误区之二是认为设立边界就是与他人对抗。这种担心让很多人想拒绝他人,又不敢说实话,特别是对比自己年长、位高权重的人,只能通过不真诚的苟同来掩盖内心的恐惧。然而,设立边界一开始看上去可能是对抗,但对长久的关系而言,表明立场越早越好。比如,在职场中,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向上司表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承受范围,就可以避免过度劳累和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误区之三是认为设立边界会让别人伤害我。别人可能会因为我们的边界而生气,会报复我们、攻击我们或者逃避我们。但这是边界给他人带来的正常反应,不能因此失去对边界的坚持。正确的边界是检验人际关系好坏的试金石,哪怕测试结果让我们伤心,也不能成为放弃底线的理由。比如,当我们拒绝朋友的一次不合理借钱请求时,朋友可能会生气,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反而说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段友谊。


边界的法则:建立与维护的指南


为了帮助我们建立和维护健康的边界,《过犹不及》提出了六大法则。因果法则告诉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越界救助的人是不遵循因果法则的,他们习惯依赖和利用他人的善良去改变恶果,把痛苦转嫁给他人。我们应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越界去承担别人的责任。比如,我们不能总是为朋友的错误行为买单,而应该让他们自己承担后果。


能力法则提醒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很多人不敢设立边界,是因为他们内心不够强大,不知道从何做起。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是否真正处理过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创伤,是否与伤害过自己的人真正达成和解。只有内心强大了,我们才能具备设立边界的底气。


动机法则指出,错误的动机是阻止我们设立边界的重要原因。比如,害怕失去爱、害怕被抛弃、害怕孤独、愧疚感、渴求认可、过度同情他人等。我们需要赶走心底的恐惧,为自己的自由和快乐设立边界。


嫉妒法则告诉我们,嫉妒会把那些我们没有的东西定义为好的东西,而怨恨那些真正好的东西。我们应该将嫉妒看成一种征兆,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缺失,从而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快乐与幸福。


表达法则强调我们要学会温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边界。很多人不是没有底线,而是羞于表达。我们需要坦诚认真、锲而不舍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让对方知道我们的边界在哪里。


边界的力量:实现自由与和谐


当我们建立了健康的心理边界,我们就能够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和谐。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不再被他人的期望和要求所左右。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朋友、伴侣和职业,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同时,健康的边界也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当我们尊重他人的边界时,他人也会尊重我们的边界,这样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以雪丽为例,当她学习了如何建立健康的边界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学会了拒绝上司的不合理要求,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她学会了与家人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她的生活不再是一团乱麻,而是变得有条不紊,内心也充满了平静和喜悦。


《过犹不及》是一本具有深刻哲学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书。它让我们认识到边界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打破边界缺失的困境,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在边界的保护下,我们能够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内心的自由与和谐,过上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过犹不及》:在心理边界中寻找平衡与自由 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陷入一种矛盾的困...
    爱读胡图酱阅读 18评论 0 1
  • 1、父母不教育好孩子,社会将加倍教训孩子。 2、社交的本质就是利益交换,要想拥有人脉,首先你必须让自己牛逼起来。 ...
    简闽阅读 3评论 0 0
  • 处世之道,守护自我乃为重要一环,其关键在于筑牢人际防线。在人际交往的繁杂世界里,我们需以谨慎之态对待他人,明确界限...
    张議芳阅读 22评论 0 0
  • 国家开放大学:开启终身学习的大门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习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优学达教育阅读 20评论 0 0
  • 营销这门邪门功夫 却说这天下间,有一门邪门的功夫,叫作"营销"。这门功夫啊,不像那刀剑功夫,能见血光;也不像那内功...
    孤岛囚徒阅读 31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