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周日这两天,有幸参加“安徽省第五届初中语文‘名师优课’成果展示暨走向深度课堂经典观摩课”的学习,收获颇丰。
两天的不懈学习,一节节精品课,一场场报告,也让我进行了一场场思维的革命,听到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次学习,有以下几点清晰的认识:
1.语文课堂上,朗读很重要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美的,内涵丰富的,可以用声音来传达这种丰富内涵的。许多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朗读来加深理解。比如余光中的《乡愁》,由于是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产生的作品,距离学生的距离比较远,生活幸福的他们,没有离开过祖国,更没有与母亲的诀别,任你如何解说,他们都不能理解余光中那种对母亲的思念,对大陆的思念。于是,我在课堂中插入了李进的视频朗读《乡愁》,那如泣如诉的声音,那悲伤的音乐,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许多孩子都被这种“乡愁”打动了,有的孩子甚至再轻声地啜泣。对诗歌的理解难关,自然而然地通过朗读解决了。朗读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
昨天,苏州名师苗新坤老师富有磁性又略带愁苦的朗读,让孩子们迅速进入了《春望》的情境中,自然推动课对课文的理解。还有浙江特级教师王清老师,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也是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我”的恐惧,同伴的嘲笑,爸爸的沉稳,从而顺利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2.教学设计前提,充分解读文本
如果没有充分而准确的文本解读,就不可能有优质的教学设计。如何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到底有没有边界?如何实现文本解读的可操作性,如何让文本解读相对客观?王清老师对此谈了自己的认识。
的确,一篇文本放到语文老师面前,会呈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这好像没有错,我们也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是不是因此就可以对文本进行无限制地解读呢?王清老师认为:不可以。
散文语篇解读,要理解体会,明白作者的写作的意图:告白和倾诉;与自我对话;与TA者对话。
例如杨绛先生的《老王》,首先我们要追问:杨绛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1.与老王交流。表达对老王俯视、平视、仰视的愧怍之情。
2.与自我交流。跟自己的灵魂对话,跟自己的生命对话,这样做不是为了自我标榜,而是为了自我救赎。
3.与时代对话。杨绛先生在与那个时代所有幸运的人对话,意在唤醒那个时代的良知,唤醒社会的良知:对于自己很不幸的弱势群体,不要太过于刻薄。
3.教读与自读的关系――“学方法”和“试方法”的关系
浙江青田县教研室王碧峰老师给我们谈了通便教材“三位一体”如何厘清教读与自读的关系。
教学设计要有单元整体意识:教读课与自读课,呈现完美的统一关系,而不是各行其政,互不关联。
教读课上要提炼方法,归纳总结方法。自读课上,要使用训练这些方法。比如《皇帝的新装》和《女娲造人》,这是放在同一单元的一篇教读课和一篇自读课。《皇帝的新装》承担着学方法的使命:学习快速阅读,寻找关键词带动整体阅读等等。而《女娲造人》就可以直接进行测试快速阅读,抓住关键词概括故事内容,理清思路。
这些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和理念,将会慢慢地渗透到我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之路,走得更加稳健,走得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