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再读《全世界都想上的课》第四章:令人惊异的“趣味人”先生,再一次被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独特个性所吸引。
“兴趣,就是生活其本身的象征,避之不开。”秉承着先生一以贯之的风格,那个“以可怕气势”刻印教材的现实,那个“永远挑战”的先生,那个“善于跑题”的先生,在生活中带给人更多惊异:时髦的穿戴,奇特的书房,热衷于乡土玩具,钟情于“宝塚”。真的是活出了自己的个性,活出了色彩的丰富。
“成为一个越看,越交往,越有吸引力的人”先生笔记里透露出宝塚带给他的启示,让我们看到他的“宝塚情缘”绝非偶然,而在于他的好奇之心,在于他的追根究底,在于他的善于学习,在与他的全情参与。所有这些,都打上了“桥本”烙印。
“一个好校长会带出一所好学校;一个好老师会带出一班好学生。”这话虽有偏颇,却不无道理。
桥本先生之所以能上出全世界都想上的课,带出那么多优秀的学生,因为他本身就是那样一个优秀的人。
“趣味人”带给我的启示有二:
一是自身做一个有“趣味”的人。兴趣广泛,生活有味。
这一点是我个人应该反思的。日常生活忙碌、单一。稍稍有空,看看书,写写文字,陪陪亲人,外出散散步,偶尔看看电影,假期有时间出去旅行一趟,就是我的全部生活。没有特别的爱好,也很少静下心来享受生活。即使是穿衣吃饭,也持保守状态,比较喜欢安静的坐在某个角落,不太喜欢成为众人的焦点。
“你不学一点玩耍的手艺,当心成老年痴呆。”朋友们经常笑我。我只觉得时间不够用,从来没有无聊过,哪有时间老年痴呆哟。
安静地单一的生活,跟我的性格有关,也跟我的观念有关系。“不愿出头”的地域文化,让我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生怕别人说我“不合众”。虽然我的名字叫“超群”,我却很害怕别人拿我名字说事。一说“超群”,感觉我特不“合群”,就像自己干了什么坏事。因此,即使有时候有些新奇的想法,一想到可能会招人非议,就偃旗息鼓了。
“只要具备打破偏见的实质,别人说什么也都能一笑置之了。”连“偏见”都不怕,何况很多人拿我名字说事,并非偏见,其实是传递友好的信息,我为什么要把自己推开呢?
今日感受了桥本先生的生活,我也可以调整自己的生活,把生活中的加减法做好。该减不忍手,该加不拖延,让自己活得更大胆一些,更自在一些,更有趣味一些。
不为琐事杂音牵绊,确保心灵自由,幸福就会在前方招手。
二是做一个有”趣味“的老师,上一些有“趣味”的课,带出一些有“趣味”的学生来。这是我做老师以来,一直追求的一个点。我希望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两眼发光,表达幽默,思维敏捷,笑口常开,笑过之后有收获。
“每次上课前,先生总是先讲一讲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每次见面时先生所大的招呼。先生的课本来就毫无紧张感,而开场必讲的这一‘今日话题’又让我们的神经更为松弛,直听得一如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了。”
先生的“今日话题”也是我一直以来比较喜欢用的方式。但是现在因为三十分钟课堂,又是低中段,抓一抓常规,再聊,感觉时间太赶,慢慢地课前聊天少了很多。这一招还是不要丢掉,好好计划一下时间,应该能继续聊下去。同时,跟学生们聊天时,要刻意练习“趣味性”表达。让孩子首先带着对聊天的期待进入语文课堂。
其次,想法设法增加课文内容的趣味性。不局限于课本内容,可以进行大量的拓展。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对新奇的内容兴趣更浓。
再次,多种方式呈现内容。文本,表格,图片,音频,视频等等,增加孩子们的多感官学习机会,也会增加课堂的趣味。
最后,开发有趣味的学习方法,也能让学生爱上学习。比如语文课,引入各种游戏,开展各种竞赛,适当增加课本剧表演啊,即兴演讲啊等有挑战性的任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加学习带来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