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11天
原文阅读: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讲解:
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做到;富裕却不骄傲,容易做到。”
启发思考:
这是孔子对社会生活现象与人性的观察之后的经验之谈。贫穷的时候,人容易生怨言,怨天地、怨父母、怨社会、怨政府。富贵的时候呢,人容易骄傲放肆。俗话说:衣裳角摆起来都能打死人。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容易犯的毛病。
相比较而言,要富贵的人做到不骄纵比较容易,富而知礼,稍微懂一点事,就能管住自己。要贫穷的人没有怨言就很难,因为毕竟逆境时时在折磨他呀。穷得无饭可吃、无衣可穿,活不下去,心无怨忿,实在是很难的。如果不是内心充实强大、真正学有所成的人,一般情况下会不堪其忧。
富为顺境,有饭吃,有衣穿,日子过得甚好。一个人只需稍懂点道理,再遇到老师指点,只要稍知礼义加以节制,做到不骄横还是比较容易的。
前边《学而篇》里有过,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还可以吧,不过还比不上贫穷却能怡然自乐,富有却谦逊好礼。比较起来,本章的“贫而无怨”比“贫而无谄”强,“谄”比“怨”要差。
这种难易状态是一种现实的人之常情,不因人的喜欢与否而改变。孔门弟子中,颜回很贫穷,子贡很富贵。如果把他们俩角色交换一下,颜回想来很容易安享子贡的富贵而不失礼,子贡则不一定能在颜回的破屋子里安贫乐道。当然,颜回这样“贫而乐”者固然有,但毕竟是极少,不足以、也很难要求大多数人能达到这个境界。
前面还学过,冉有问孔子如何治理卫国。孔子说“富之,教之,劳之”。可以说,社会治理一定必须先解决富的问题,否则就会民怨沸腾。富之而后教之,富而知书礼,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就和谐了,还不能让他们闲着,保持劳动,就不会腐朽。
耐贫之难不仅在于身体生理的承受力,而更重要的是在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承受力。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其心态高度依赖于其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的感受。从孔子的思想和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人要能够在强大社会性等级制度及其价值观之外,形成自己的伦理价值学信仰体系,以作为个人对峙于、内心取代于社会性公认等级性价值体系者,即具有坚定的价值观与坚强的意志力。
如何处贫和处富这个问题,困扰着2500年前孔子和他的学生,由于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一直存在,也同样困扰着当代人。
贫富差距本身会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人们焦虑的根源。除了绝对的贫穷外,很多的问题也是建立在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比较的基础上。当上流人士中有人富可敌国,其他人就自然会感到矮人一头。贫富差距的确能够人们罔顾所有人都在变得更富裕的事实,降低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满意度。
现代社会中,这样贫富差距就有越来越扩大的趋势,出现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之间的族群分化。除了为政者和社会治理者努力创造更公平的环境,激励人们要更勤奋、更有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作为个人,可能最重要的是,不仅客观全面地看待贫富差距的社会现象,更重要的还是树立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修炼自己的心态,无论贫富,安然自若。